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四塞》亦江右屏藩之邑。

九江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屬總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地理志》:「吳地,分九江、豫章屬焉。」

蔡邕《月令》:「斗六度至須女二度為星紀,大雪冬至居之,吳越分野。」

《晉書天文志》:「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國則吳越。」

魏太史令陳卓論郡國所入宿度:斗、牽牛。吳越揚州、九江入斗一度。

《後漢書》註:「玉衡者,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乙巳為豫章,辛巳為丹陽,己巳為廬江,癸巳為九江。」

《一統志》:「九江府天文斗牛分野。」

李瀅云:「按九江古吳楚間地,曰星紀之次,於十二辰為丑,於二十八宿分野為斗牛。自《周禮》至」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
既詳哉其言之矣但

《班史》、魏太史令及《劉文成》所列分野度數殊不合。又《天文書》以二十八宿主十二州,而斗兼之。若北斗第二星曰璇,主楚;第四星曰權,主吳;於三台則荊揚屬上台司命之下星。於天市垣則東第六星曰吳越。西垣第二星曰楚。於五車則中央一星曰司空,主鎮星越。於五緯,則吳、楚之疆,候在熒惑。今並列之。

九江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德化縣附郭。

廬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古南障山,匡俗結廬於此。《九微志》云:「周武王時,方黼與老聃跨白驢入山仙去,惟廬存,故名。」 其脈來自高梁,白藤迤𨓦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群山所奔湊也。其支南行三數十里,盡乎鄱陽之汜,南康郡之所負也。西南行者,盡乎吳城;其東北行三數十里,盡乎南湖觜。其折而西,則盡乎湓浦,九江郡之所居也。蜿蜒蟬聯,指列條敷,綿亙垂五百里,洪州諸郡下流之屏障。大嶺凡七重,高二千三百六十丈,或云高七千三百六十丈。山無主峰,橫潰四出,嶢嶢寥寥,各為尊高,不相揖拱,異於武當、太華諸名嶽。嘉遯之流,繼響巖窟,龍潛鳳采之士,往者忘歸矣。《山疏》:「凡登廬頂,其大道」 有三:「自白雲峰寺入者為北道;自含鄱口入者為南道;自淨慧寺入者為東道」 ;皆可輿。其他小徑皆巉絕,而東南道又荒僻少人跡,好奇者間一至焉。獨北道以雲峰寺故,縉紳大夫多由之。

天花井山 《山疏》:「天花井山雖居廬阜之末,然其支散為諸岡阜,所行甚遠。其東北行者為烏稍,為丫髻。而丫髻之散,其支有九,其大者為鳳皇、栗樹、長嶺諸山。而長嶺之支,西踰磨刀澗,委蛇盤旋,自潯東門入為兵備道九江衛、九江府諸公署而盡於湓浦。又小支自栗樹嶺益西,為城南石塘鋪諸岡阜,而盡於孫家」 湖,山勢踴躍軒軒,若飛若舞,若揖若顧,以趨潯陽。九江府實處其永地甚勝。而丫髻山側又有地名天子堂,然皆穿鑿斷裂不完整。自烏稍、丫髻以至潯陽東門外,凡三鑿之。而丫髻所鑿處名缺子坳,當兩山間溝而絕之,深八九尺,廣五六尺。俗所傳銅釘狗骨厭勝之說,與《桯史》所記無異。而東門之壟,乃鑿為大渠,通老鸛塘。當初鑿時,其鑿處水皆赤如血,然不的知孰鑿之者。或曰元順帝,或曰陳友諒慮兵敗為他人有,故鑿。或曰「劉基惡友諒都江州,得勝地,使諜誘之,鑿渠以泄敗之。」 或曰「友諒既敗,劉基以地形勝慮生英雄覬覦心,言於明太祖而鑿也。」

康王谷 在廬山,去府城四十里。《竹書紀年》:「周康王十六年,南巡狩,至九江廬山。」 即此。

大孤山 在府東南彭蠡洪濤中,屹然獨峙,有「大將當關,萬夫咸服」 之概。

吳障山 在府東三十里,過此即南康界。或云「有吳章者居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