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隍廟 在縣治前數十步。按舊志,唐開元中,宰游茂洪遷縣治之城市,葺廬舍布恩,民德之。及卒,歌思不忘。開成二年,立廟祀之,是為城隍之神。或謂城隍有神,游公蓋配祀也。元初廟燬,大德三年知州李公建。元末又燬。明洪武知縣程瑞復建。正德燬於寇,主簿肅韶捐俸建先賢祠 。宋郡守楊瑱建,祀曾鞏;參政陳宗禮有記。

曾文定公祠堂 在讀書嵒。景泰間,訓導汪綸創祠亭。「成化間,知府秦夔建祠堂。弘治間,都御史林俊以廢寺田四十畝供祀事。」

軍山神廟 在縣治西

朱公祠 即「紫陽書院」 ,知縣向縞建。

朱宣王廟 在龍池鄉刊都。朱名從立,唐僖宗時為雲麾將軍,唐末盜起,能保全其鄉里,寇不敢犯。

旌陽祠 在南臺嶺旁。有「仰高」 、「觀瀾」 二亭。明嘉靖癸丑建。

三應真君祠 在軍山絕巔。

冷真人祠 在縣西五十里五都,石仙觀左畔。宋太平興國中,真人與縣尉王博文密,一日詣王曰:「吾欲有所往。」 即鑿開岩前樟木坐蛻其中,王往視之,死矣。後其木復合。知縣胡公若疑傳者之妄,斲木視之,顏貌如生。里人塑像構祠祀焉。參政陳宗禮《記》。

壽星堂 在宜春門外,知州裴彥直生祠。廣昌縣。

社稷壇 在縣治東隅。宋置,在順化坪。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遷於今所。十三年,知縣張琥改修。成化十三年,知縣袁士鳳重修之。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元無壇。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置於縣治南隅。十三年,知縣張琥改作。成化十三年,知縣袁士鳳重修之。」

邑厲壇 在縣北隅。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建。城隍廟 在縣東隅。宋紹興壬戌建。

張令公廟 在郡治東,祀張巡。一在廟嶺。《瀘溪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鸛橋之西偏。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舊在北關外廣仁寺之左。說者謂「鬼神弗棲。」 知縣梁應掄改築於西北之墩上,遠於民居。墩高壇聳,且以為雉城護障。每歲二祭,以城隍之神為主。

城隍廟 :縣初附土神張王廟,僻隘湫濕,非所以肅神明。萬曆十年,知縣陳王廷度地於縣西,廣袤凡若干丈,係林樹田,以舊址易之。諭「役能尚義助工役者聽。」 有逸民傅汝楷捐金獨任,填築基址,鳩工庀材。中為神堂,凡三楹。後為棲神,後堂左右為翼室,草創未固,越十餘年傾圮。明萬曆三十年,知縣馮日望捐俸改造。中為神堂,繚以磚墉。前為官廳,凡三楹。外為大門,左右為翼室。邑之子衿多肄業其中。週迴土牆,規模壯麗改觀。今習儀及講《鄉約》於此。

關帝廟 :在南門城內,新建。

張王廟 在城內北隅建,祀唐忠臣張巡。福善王廟 在東門外,傅姓祠堂之右,神姓歐,諱祜,唐泉州太守,發靈於邵武太乾,有墓在焉。鳴山廟 在北城外司前街建,祀晉石勒,敕封「自鳴山翊化真君。」

石龍廟 在縣治北

福祐祠 在城東

文昌祠 在城隍廟側

義士祠 在一都,建,祀鄧公景祥。

李公祠 在學宮之左。明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潘元勳請建。專詞詳稱:「宋儒李覯產於赤境橋,舊屬南城六十三都,即今瀘溪三都也。流寓新城,尚有祭祀,合行專祠,以崇明德,伏乞上裁。」 奉撫院允詳,著有司特立專祠,春秋親祀少牢。

寺觀附

本府。南城縣附郭。

太平興國禪寺 在城東二里許。

淨土寺 在府城東郭外。

天寧寺 舊在朝天門外石橋之東。明弘治間,改為「府儒學」 ,徙東關淨土寺左。

景德寺 舊在府治東。明弘治間,一徙水尾,一徙麻洲。李覯重修殿閣。

萬歲寺 舊名「龜峰。」

真空寺 在東三里一都。舊名「中坊。」

崇覺寺 在東十五里三都梓木山。

崇相寺 在縣東界山驛路之西。

覺海寺 在東四十五里三十七都。有北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