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2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明巖 ,在縣南三十里,中有大明寺,廣數十丈,下為法堂,旁有水簾,隨風舒散。

蕭帝巖 ,在縣南百里。狀如獅伏而張口,中虛,可容百餘人。舊為齊武帝避難之地。一云「梁武帝微時讀書巖下。」 今有剎院及讀書臺。

聖姑石 :在縣治南一百一十里。瀕江如人形。篙師過,必擲石以卜吉凶。

四望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與閩廣連壤,清秀如畫。

鴈門峽 在治南一百二十里。江兩崖皆高,山中列三石破,江水分為三道,又號為「三門峽」 ,舟行甚險。

水清巖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相傳邑人林某者趺化於此。

羊山 在縣西一百里。舊傳有張十郎神祠,人祀以活羊,縱之不去,虎亦不傷。縣令余文震遷廟於仁峰,其羊遂化為石。

仁峰 在縣西一百里。舊傳有石室、石臺,祀張、賴二神。臺旁有竹一竿,風來則偃而拂之。其屋潔淨無塵,石竅中泉不涸,飲之可愈疾。

牛背嶺 ,在縣西二百二十里。

明山 ,在縣河北二里,為邑主山。寒泉飛瀑,巨石蹲峙,上有六祖寺,下有五坡石。

三門洞 ,在縣北五里。

石門 在縣北七十里,臨江滸,兩石屹立如門。余侯峽 ,在縣北一百里。舊傳有余侯得神龜,將招山塞海。無何,龜亡,侯亦卒,葬峽旁。有廟及所居遺址存。

闍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嶺有寺,以虎患移於麓,名曰「祕藏。」

盤古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圍石壁,亦號「盤固。」 有羅漢巖,可容數十人。有池,廣一畝,產白蓮。

軍門嶺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西山對峙如壘,晉時屯軍於此。

漢仙巖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漢溪,深廣數十丈,相傳有秦王讀書處。一石竇,僅容一人,匍匐而人,至讀書堂。又橫過石壁,有石龍數丈,見者咸訝為真。有枯木一枝,橫亙絕壁,俗謂「仙女挂香」 ,風雨不蝕,舊跡日久榛塞。隆慶辛未,有僧明圓與其徒真寧駐錫於此,極力開拓,構造一新,而巖跡日顯。如鷹蹲、僧帽、羅漢、龍頭、葫蘆、「蟾蜍」 、天河、天開諸石「玉筍」 、「天竺二峰」 、「天開閣」 、「月鏡臺」 、「會仙亭」 、「金剛窟」 、「滴水汜」 、「白龍澂」 、「萬松庵」 、「一線天」 、「白蓮池」 、石罅泉、石獅、石龜、笏碣、仙人奕處,種種奇絕,難以具述。

君山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五里,與盤古山接。中有玉臺,方廣數丈,周迴盡白石,覆如屋,四面多松杉,一名「女媧宮」 ,亦曰「女媧石。」 每風雨後,聞鼓吹聲,山《魈木》客為之唱舞。

西山崖 在縣西南七里,邑人尹天民讀書處。前有石窗、石鼓、瀑布、水簾、試劍石。六和精舍祠宇久廢。

鐵山 在縣治西北,舊出鐵,今絕產矣。然迂迴清麗,一邑勝概。

九仙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深廣三里許。相傳內有九龍,為九道士乘之而去。

會昌峽 ,在縣西北一百里。兩山夾江,流水成漩。

交椅山 在縣北五里

龍歸山 在縣北七十里。林木蓊鬱,山谷透迤,上有龍歸庵,為天圓禪師駐錫處。多異徵。芙山 ,在縣北八十里。峰巒疊秀,如天插芙。渠高四百五十丈,周迴四十里。山有古剎,古名「慈忍禪院。」

紫雲山 在縣治北八十里,壤接瑞金。陟其巔者如凌霄漢,而雲蒸霞映,多紫色。上有紫雲庵,遠近瞻拜者,至揮汗連袂不絕。

鷹蹲石 :由圓寧庵南一里許將至巖道,有石窿突,名「鷹蹲。」

玉筍峰 ,與「鷹蹲石」 對,一尖直上數百尺。天竺峰 ,在玉筍峰後,形勢崆嵕,與西湖南天竺相似。

《僧帽石 》由天竺峰過小橋,一石立橋右,儼若僧帽。

「羅漢石 」 ,在僧帽石背。

路入蓬瀛 ,自白蓮池北行而上,突起一石,中高而兩肩斜隤入巖道也。

龍頭石 在卓錫泉北。上一峰高百餘仞,虔南第一山。

「小蓬萊  」 ,《漢仙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