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2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屏山 在縣東五里,其勢連亙若屏。

白馬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舊傳嘗有白馬齕草於山頭,人至輒沒,鄉人異之,因名。

寶雲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嵌巖岌嶪,靄翠蘢蔥。中有僧廬,曰「寶雲院」 ,又名寶蓋山。

靈峰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每風雨晦暝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號曰「金雞」 ,山人以為神,即其頂立靈峰廟。

蒙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方輿記》云:「峭壁橫嶮,常有白雲青靄蒙其上。」 宋慶元六年,有銀鉛坑冶,後置提舉司,因礦絕遂廢。

末山 在縣西六十里。東連九峰。唐人云:「韞映迴合,迥出雲末。」 故名。宋阮閱往知袁州,道經此,有詩:斜陽騎馬末山隈,淡碧晴空雁字回。一片愁懷似黃葉,晚風吹送九峰來。

鏡山 在縣東二里。其山有三,端圓如鏡,中一徑通行者,兩山對峙如關門。說者謂「上高縣之後照。」

櫟頭山 ,在縣西一百里,抵萬載界。

桃源山 在縣西,即大王嶺之巔,巋然如屏,春月萬花爛然,幸元龍,號曰「人世仙境。」 西有西嶺,三峰聳拔,狀若筆架。南有天嶺,行者若登天然。北有大王嶺,石峰插天。

萬石蒼山 在縣曲禮里之水口,高數十仞,大可數百圍。其石紫而光潤,四源十坑之水,皆瀦於石蒼之下。而東石蒼之外有圓峰十餘,如貫珠焉。

顧城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昔有顧王都其上。每歲仲冬,鄉民相率祀焉。

九峰山 在縣西五十里。末山之東,有靈龜洞、羅漢洞。其峰有九,曰雲末、飛雲、香爐、翠霞、蒼玉、芙蓉、清流、蛾眉、天竺。宋蔣之奇詩:「緣澗攀崖入翠霞,寺僧猶記舊鍾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為小九華。」

多寶峰 在縣南三十五里。宋慶元間,有銀鉛發瀉,故名。

靈峰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每風雨晦暝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號曰「金雞山。」 里人以為神,即其頂立靈峰廟。

敖嶺 在縣北三里,又名敖峰。《方輿記》云:「即昔晉敖真人得道之所」 ,煉丹之跡猶在,上有磨劍石。

天嶺 在縣西二十里。其嶺最高,行者若登天,因名。

寶珠嶺 在縣南三十里。世傳道明禪師自庾嶺來卓錫,夜以寶珠,光照十方,故名。

謝君嶺 在縣西六十里,高數百仞。舊傳萬載縣人謝仲初常尋真,躡其巔,即今大烏尖。蓬萊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草木叢茂,盛於他所。

黃鳳嶺 在縣西九十里。俗傳昔有黃鳳集於此。

蒙巖 在縣蒙山下。有二石洞,相望數百步,人以上下洞名之,能出雲為風雨。上洞不可遊,玉沼當戶,俯視惴焉。下洞虛豁,其廣函丈,深不可究。中有僧佛、石象及獅子座之類,流泉涓涓,出於石竇。歲旱,邑人禱雨,挹泉以歸,謂之「聖水。」 又有巨石屹立巖間,上下無所附,謂之無根石。荔枝巖 亦名龍崖,在縣九峰寺之前,有石盤上生石,其形儼然荔枝。有洞曰「龍洞。」

旺賢岡 在縣北二里。一名「黃田岡。」按:係學宮後龍,有菜園義塚,於龍脈不無傷焉。

舉子岡 在縣西六十里千春北鄉。唐進士易重居此,因名。

天則岡 ,在縣西六十里,土高一丈八尺,岡南有遺甓故碑,俗云「古帝王墓。」

「《紐源》蒼岡 」 ,在縣南二十五里法忍寺北。許旌陽嘗煉丹於此,山湫有蛟魅護為淵藪,輒作洪水衝漂丹室,真君遣神兵擒之,釘於石壁。寺前有煉丹井,上有行祠,產無名子。

四基洞 ,在縣南一百里。洞基占四縣界,故名。有棲真寺舊址,高廣尋丈,中石磴平坦,可坐數百人。

真遊洞 在縣西四十里潤滄泉之側。洞極深廣,亦有佛像、石乳及石棋局,遊客往往棲息其上。

羅漢洞 在縣西五十里聖果寺側。深邃可遊。有塊石形如羅漢像,故名。

鄧敖二仙洞 ,在縣西四十里。相傳鄧、敖二真人於此修煉,因名。

慈光洞 ,在縣西四十里。緣梯而下,始有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