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又《吳郡志》言:臨平湖邊得一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一寸,刻其上作皇帝字。孫皓於是改元為天璽。晉安帝元興二年,臨平湖水赤,或以為瑞,不知乃兆桓靈之亂。至陳後主時,此湖又開,今湖益淤,多變為田畝魚池。按《仁和縣志》:唐舒國公褚無量家於其側,湖中有龍鬥,傾里往觀,而無量讀書如故。至今有讀書臺基,號讀書堆云。湖有四閘,周十餘里。唐白居易嘗議儲洩為灌田之用。中又有白龍潭,屬海寧。參寥所謂「但看黃鶴山頂雲,化作白龍潭上雨」 是也。舊稱湖大三千餘畝,蓋唐、宋時湖水直至山下,南宋遂為運道。而中有白龍潭之險,風湍日夕鼓蕩,不獨糧艘至此,無異。瞿塘灩澦,而數百頃膏腴,一有意外,頃刻可以就沒。理宗紹定三年冬,築永和塘以捍之,水勢稍定。今久塞,人皆占為桑田魚池,潭不通湖,無復風濤之險,而湖亦不通運河矣。按《水經註》稱:「浙江水至錢塘縣,東經靈隱山下,有錢塘舊縣。」 浙江經其南,側有明聖湖,又東合臨平湖,又東經禦兒鄉,又東經槎瀆,而乃注於海,與今水道不合。竊意槎瀆近皋亭山,而海在其東南,相去不遠,從茲人海,理固有之,且為江水下流,當由靈隱山南,經今清波湧金門內,過羊壩、官港諸地,入運河東流以合於湖也。田叔和稱西湖自古不與江通,而酈道元亦云「明聖湖在其側」 ,則湖當稍狹。今白公堤下盡往日江水耳。道元雖為北人。注必有所自。當非誣罔也。

御息湖 ,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故老相傳,「秦始皇東遊,暫憩於此。」

泛洋湖 在城北武林門外豬圈壩下,受城中諸河水,通上塘運河。

像光湖 在長樂鄉。唐神龍元年,湖有光明,時掘得彌勒石像,乃建寺,以「像光」 為額,且名其湖,今為像坂湖。石鼓湖 ,在桐扣山下,晉時石鼓出於岸,故名之。

海門 去縣東北六十里,有山曰赭山,與龕山對峙,潮水由是門入浙江。郭璞《地記》云:「海門一點巽山小」 ,又曰「海門筆架峰巒起。」

洗馬池 去城南二里鳳山右翼下。宋有馬廄在此。按《縣志》,在育王山下。

渥洼池 ,去城東北五十里,桐扣山下,佛日凈惠寺之左。泉甚清冽。

龍池 ,去城東北四十里黃鶴山下。池出雲必雨。

浴龍池 在皋亭崇先寺。宋高宗嘗洗手此池,故名。

磨劍池 在臨平山下。有片石,俗傳錢王磨劍於此。

鐵幢浦 在候潮門外。吳越王射潮築塘,箭所止處,立幢識之,因名。淳祐戊申,趙與𥲅置亭其上。

柳浦 在鳳山下。隋置郡處,晉吳喜進軍此地。白石浦 、鮮船渡浦 、湯村浦 ,俱在臨江鄉,今已陷於海。沙浦無蹟矣。

游龍潭 在肇元鄉皋亭山。時有龍蜿蜒出沒,鄉人稱為「水甕」 ,旱禱必雨。

浣紗潭 在慶春門外,附城臨江鄉。

金剛潭 :在塘西,近跨塘橋,有古塔基,今建「三神閣」 ,為一鎮鎖鑰。

金沙泉 在永和鄉。蘇軾詩:「細泉幽咽走金沙。」 按《縣志》,一在南高峰,一在靈隱寺西上永福寺亦有金沙泉,同名異地。泉與龍井會,從飲馬橋入於江。

周公惠泉 一名「北閘井」 ,在湖市下閘。宋乾道三年,周安撫淙重修,邦人德之,遂名。

志書泉 在武林門北妙行寺。宋徽宗時,喻彌陀思凈棄俗出家,捨宅為寺,以接待雲木,俗呼接待寺。方臘亂,思淨詣賊,乞以身代一城之命,賊為之戢,寺亦不毀。金入寇,燬之。嗣僧小彌陀重建。元末又毀。明宣德二年,僧遠即荒址建佛殿、鐘樓、三門。寺有雙井,名「志書泉。」 泉甚甘冽,乃成化十一年纂修《杭州府志》,開局「此寺,適與泉名冥會,亦奇。」

安平泉 在安仁西鄉安隱寺,舊有亭。

蓮花井 在小林蓮花院。

五里塘 在艮山門外。延袤五里,尉司衙側。蔡官人塘 在艮山門外,東有木娘墓。按《縣志》,相傳宋朝奉大夫蔡汝揆生母沈氏卒,父霖火之。揆後廕人仕,每憾無松楸之地,言輒涕泣,刻木為形,具衣衫束笄而葬焉。土人呼「木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