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赭山相望,而峙,若兩拳然。潮東返為此山所障,復怒而西,東西蕩擊,數十里間,一再往來,狂瀾駕風,若萬馬馳驟,即金石為塘,不能保其終古不敝。矧!木石蘆灰安所恃以能久耶?舊《志》:「塘外有沙場二十餘里,沙場內有稑地、草蕩、桑柘棗園一百六十七頃有奇。」 夫塘外有護,則海潮不至衝囓石堤內,固可以經久。「今沙場草蕩,悉淪入海,直以數尺之塘力,抗巨浸之瀰天,脫更內蝕,寧其危哉?宋元以前,海塘廢興,遼莫能紀。逮洪武以至萬曆,海凡五變,塘五修。永樂九年,海決民流,移田湮沒,朝廷遣保定侯孟瑛等盡役蘇、湖九郡之夫,貲累巨萬,積十三年堤成,其患始息。嗣後成化甲午、弘治壬子、嘉靖戊子,迄萬曆乙亥,海或溢或決,塘隨築隨圮,雖勞費不至如永樂之甚,然公私困於茲役亦屢矣。」 夫塘決海昌,患在一邑耳,往時顧役及外郡者,何哉?亦以地脈相因,其利害之所關大也。蓋海寧於吳為陲,於越為首,地形最高,故境內麻涇、洛塘、長水塘諸水皆北流,一從東北由淞泖趨滬瀆入海,一從正北過吳江,趨白茅入江,俗因指「吳江塔巔」 與長安壩址相並,則海寧之地高於他郡邑明甚。故海寧之每次決注彼諸處如建瓴然,然則障海昌者,亦所以障列郡也。塘之修廢,其有關於東南利害甚切,而當事者往往失於後時。及工役既興,則又計工惜財,苟且完事,是以此塘未成而彼堤又決。萬曆五年春,巡撫徐公拭顧瞻海塘傾圮廢缺,大駭曰:「失今不修,他日盡壞矣,將聽民之為魚乎?」 因與巡視水利陳詔翕謀修築,而以其役委縣尹薛湖。五閱月而塘成,波濤汨沒之區,今已起昏墊,登衽席矣。顧余觀海寧之塘,與海鹽異,鹽塘有大患,亦有大利。寧塘似無顯患,而實有隱憂。蓋鹽塘陂池相屬,有內河可開,故潮勢至此,既為分殺而引其流,更能使草場悉為膏腴,是大患弭而大利興也。若寧塘逼近城郭,無內河可開,幸潮水緩於鹽耳。設一旦海嘯直蕩邑治,其為隱憂可勝道乎!聞寧邑額設捍海塘夫二百名,每歲編派役銀四百兩。為令長者,誠能加意海防,每遇潮汐之月,遣官就塘「察視,一有崩圮,審取良民,佐以能吏,即時領銀修治,毋令後時。此亦未雨徹桑」 之計也。萬一天祜寧民,塘十年無患,則銀之積益富,即興大役,亦不必派及平民矣。至於築塘之法,余竊有取於《海鹽》。乙亥之決,海鹽為甚。其修築也,慮湍激為害,有盪浪木樁以砥之。慮直蕩堤岸,有斜階以順之。其累石下則五縱五橫,上則一縱二橫,石齒鉤連,若絚貫然,即百計撼之不搖也。修寧塘者,誠一準海鹽新塘之式,則是一勞永逸之計耳,安得實心任事之人而與之計海塘哉!

高湖 去縣東北十七里。東西二十八里,南北一里三步。

谷湖 去縣東北十七里。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六里,周四里,深五尺,勝八十斛舟,溉田百頃。」 月湖 去縣西南四十五里,赭山西側。周圍一百八十丈,其形如月,故名。深五尺,海潮崩潰,沙塗壅塞。

建興湖 去縣西北二十五里。吳建興中開,因名。按《縣志》,東西十里,南北六里,深五尺。《舊志》誤作建亭。

硤石南湖 去縣東北六十里,闊三十六丈。源自茶湖,南通麻涇港,迤西南流入洛塘河,東達海鹽縣界黃道湖。按《縣志》:「天目分流,正出其中,即谷水也。唐中書舍人白樂天嘗登硤山,望硤石湖」 ,即此。舊名上谷湖,後名硤川。徐泰《海鹽志》曰:「鸕鶿湖、長湖、上谷湖,俱西受硤川之流。湖水南分經市中,即名市湖,北注長水。」

茶湖 去縣東北六十里,周三里。源自吳姚塘河,南流入硤石南湖。

竹浦湖 去縣東六十里。周六里,深五尺。彭墩湖 去縣東北七十里,其源自石棋港,迤西南流入硤石南湖。按《縣志》,其水俱東北流,至白茆港入海。

縣市河 在縣城內。其源首自西湖,北通二十五里塘,自城北拱辰水門入,東南經勝安橋,過安肅水門,會淡塘河。

淡塘河 去縣西北二百步。宋嘉定間,海岸崩陷,築堤以障潮水。自市西至秧田廟,約長六七里。按舊《志》,其派自錢源來,今河尚存,東抵縣城壕,西則堙塞,北通運塘河。

郭店塘河 ,去縣北二里,其派自新塘河扺縣城壕,自江塘河而南曰「止溪」,溪南曰「胭脂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