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范蠡塘 去縣西二十五里。

運塘 ,在莊婆堰北,崇德縣界牌起至許村,西至仁和縣界三十餘里。

湖塘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步,谷昌鄉古塘行路。

冨陽縣觀山 在縣治東百餘步,又名鸛山。一峰高聳,橫截大江。《冨春志》云:「孫氏嘗於山頂建道觀,因名。」 又號石頭山,有亭曰勝覽。按《縣志》:縣東之水口,蕩滉無際,以此山襟抱懷合,邑賴以立。地舊屬居民,病於樵蘇,會真覺僧貿得之。宋縣令曾治鳳出公帑錢六萬易而屬之官。稠木傍生,綠篁茂鬱,凌空交合,疊翠堆青。一邑形勝,頓為改觀。山祠嚴先生。淳祐間縣令李迪更創。舊有石牌,上鐫「釣臺真蹟」 四字,今亡。下有四亭:曰逸雲,曰耕春,曰澄江,曰虛泉。下又立小庵,置僧以供洒掃。東有觀亭,嘉定中縣令程珌建。山頂舊為儒學,後改吉祥寺,久廢。洪武初因其故址建山川壇,未幾改文昌祠。後為雙明閣,改傳心堂,堂為四賢祠,東南為鐘樓,又東為待月橋,堂西南為管公祠,前為石岩,下有石洞,內有泉。岩前為玉虛殿,東為藥師堂、觀音閣,西為關壯繆祠,再西為靈官祠。山舊有大鐘,聲音清越,聞數十里。《八景》中所云「吉祥曉鐘」 ,其一也。其鐘本嘉靖中僧人方某自永安山妙智寺移來,後為方國安所毀。相傳鍾以白金雜赤銅為冶,國安利其資,故燬之。

吳鼻山 在縣東五里,俗名大嶺山。勢峭峻,下瞰大江,路狹而險,行者患之。宋乾道中,縣令程楠因邑士謝安頤請,鑿石欄護之,人以為便。嘉定癸酉,令程珌修。丙子,令曾治鳳增立石柱,百有七十,翼以欄楯。寶慶乙酉,令趙汝捍易石欄為石壁,仍置庵守之,名曰「惠民。」 淳祐戊申,令陳夢炎因旱禱雨,立麻源真君祠於山嶺。按《縣志》,「為惠民延壽寺」 ,今不存。萬曆四十年,張一鶚重修嶺路,嶺上建石亭,俾行者稍得憩息。久之,亭圮,路欹仄。今重建新亭,命工鏟平徑道如坦途,而體勢之奇不改。

赤松子山 在縣東九里,高一百五十丈,週迴四十里一百步,赤松子駕鶴時憩此山,形孤圓,望之如華蓋,又名華蓋山,一名赤亭山。《太平寰宇記》:「嚴光釣於赤亭。」 一名雞籠山。

梭山 在縣東二十里。高二十丈,周迴二里,中嶐外躲,望之若梭,故名。都輿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儀鳳村。高九十丈,廣三十五里,昂首奔蹄,有駃騠騰伏之態。以其狀類馬,又名「馬山。」

靈岩山 一名南山,在縣西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峰巒秀麗,岩壑幽奇,林木蕭森,乃在霞氣之表。山下有池,名曰龍潭,有仁惠龍王廟。按《通志》:先有僧曇超居杭之靈苑山,有龍化為老人,詣曇超曰:「吾龍也,昆弟五人,吾處其長。邇者鄉民耕山,逼我居室,群龍怒,閉膏雨以害稼。吾不忍民之苦,聞師道行,必能化伏諸弟。」 師允其請,未即往。龍感夢於官民迎師至觀山,結壇戒眾,浮舟誦經,雨大霑足。群龍復請師居湖南山岩,山峻不能陟,龍化白馬,載師以登,至今石上馬跡尚存。岩下有池,歲旱禱之則雨,賜號靈悟大師,而龍以仁惠為額。

貝山 在惠愛村,去縣西三十里,西屬新城界。山頂有湖,泉源不竭,及蕭使君廟。新城旱則禱雨於此。

紫薇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崛起,東浸大江中。世傳吳紫薇黃門侍郎孫瑤葬此,因名。

陽平山 ,在縣南十五里。後漢孫鍾種瓜其上,有異兆。鍾卒,子堅因葬鍾於此。常有紫雲蔓延數十里,人謂「孫氏當興」 ,後果應。

天鐘山 在縣南十五里太平村。巨石軒舉,欲墜未墜,形態萬狀。石泉奔流,噴瀉懸崖,瀑有數道,若匹練然。飛雪濺沫,響若輥雷。中有潭,清澈見底,峭石環立,上有天鐘庵,稱「小天竺。」

亭山 在縣南十八里慶善村。高二百餘丈。晉處士孫文度建亭於頂,因名。山頂有石穴,清泉瀉下百丈,至左肩流注一灣,名「龍門灣。」 峰巒迴合,水分數派,懸流飛瀑,泉石奇勝,岩壑悠然。龍門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勢壁立,有泉自山頂懸石崖作瀑布,飛漱噴濺,非遇暑炎冬涸,殆不可近。山腹有上中下三潭,天然石泓,名曰「龍潭。」 其中、下二潭,蹤跡可至。上潭邈然無津可逮。間有遇者,去而復來,不可即矣。

永安山 在縣南五十里小剡村。山甚高,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