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高陸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高二千五百丈,週迴五十里。舊有高、陸二氏居山側,名高陸村。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高三百丈,南界臨安,北界安吉,雙溪之源出焉。

金鵝山 《郡國志》云:「山鳴則出貴人山。」 傍支小隴,若散而實聚,若斷而實續,直扺錢塘,與龍門相接,古稱龍飛鳳舞,此其地也。按《縣志》,在縣南二十里。

南湖山 在縣南五里。舊《志》:晉隱士郭文舉,居大滌,採箬以貿鹽酪。每入縣,虎負箬隨之,至山麓,留虎道傍,躬詣縣。一日市藥歸,晚虎嗥。唐縣令盧鵬創亭於山頂,曰嗥亭,亦曰南亭,或呼為鼇亭,則聲訛也。

公山 在姥山之左,高八十丈。

姥山 在縣南十里。按《縣志》:「高六十丈。」 《嘉靖志》曰:「洞霄以東有公、姥二山,如雌雄相並。」 《萬曆志》曰:「在縣南六里。」

黃山 ,去縣東北三十餘里。唐柳公權書「黃山」 二大字刻於石,仆久,里人盛仁重立。

伏虎巖 在大滌洞西南峻壁間,若環堵之室。晉郭文舉伏虎於此,故名。按《縣志》:「其南有路,躋巖者攀登而上,旋下行,復陟崖磴,方至其所。藤蘿冥蒙,窅窅晝昏,怪禽哀啼,鼯鼠栖竄,非有道之士不能處也。」

來賢巖 在大滌洞秀峰前。按《縣志》:在洞霄宮東南青檀山前。嵌空數丈,下有盤石可坐。叢篁美蔭,蒼翠靜娟,用資游憩。宋熙寧間,東坡為郡倅,與蔡準、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華皆幅巾藜杖,盤桓於此。坡公成七言近體一章,諸君和之,有「作者七人相對閒」 之句,來賢之名緣此。

仙跡巖 按《縣志》,「去洞霄宮一里,在隔溪崖石間。相傳秦始皇至海求三神山,將疊石為橋,振鐸驅山役鬼,移巖茲山,岌岌欲動。忽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崖石,使不得去。至今崖上有遺蹟,儼然肩帔簪冠,略具溫潤瑩澤,苔蘚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

試劍巖 在青檀山。按《縣志》:「自來賢崖東行可二百餘步,有兩石亭削中分劃如剸割,故名。」 旁有巖隙,可憩數人。

湧翠石壁 ,在試劍巖後三十餘步,有峭壁,面北從地湧起,高可一二丈,廣二三十丈。其上蒼翠玲瓏,突兀萬狀,譎詭奇傑,盡態極妍。上有石乳,飲之芳香。有巖對峙,相去僅數尺,側足附巖,略得道步,有亭外向,曰「翠微。」

大滌洞 ,在大滌山頂,平如砥。按《縣志》,「洞霄宮西北半里,周迴凡四百里,與華陽林屋邃道暗通。相傳閭丘先生入遊,見龍鱗異境,花木鮮繁,自華陽而歸云。洞門石鼓,廣尋丈,叩之逄逢然入洞,上下皆平如划削,兩旁崖石委曲夾道,中間一石倒懸若柱,名曰隔凡。洞中行路詰曲,劣通人至隔凡而止,莫能進。過柱一」 穴如竇,內闊丈餘,有圓井無底,惟聞琅琅水聲,乃歷代朝廷遣使投龍以璧簡之處也。或命童子穿竇入,卒怖慄,云:「其中深窅不可測,常有白鼠長二尺許,遊行高崖。」 崖下產草名玉芝,餌之可長生,然希有見者。洞中石潤如玉,皆蒼黑色。

棲真洞 在大滌山前峻嶺上。舊《志》云:「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西洞尤廣,汝宜居彼,遯世成真。故名』。」 按《縣志》:天生罘罳石頂狀如寶蓋,龕室幽深,乳泉滴瀝。崖上有龍爪蟠拏蹴縮之蹟。或試以手漫之。明日視驗如初。一石枰如碁局,白石子如拳,委積其上。入洞門三丈許,有石仙為偃臥狀。宋大觀三年,山人胡直隱居之。一日,忽聞聲若鼉鼓數百,黑雲靉靆間,火毬相逐,奔出洞口。已而迅雷烈風,震撼山谷,移時乃止焉。

石室洞 ,一名藏書洞,在大滌山中。峰前有巖竇,石梁亙焉。洞外泉脈垂溜注石梁下。郭真君登山採藥,常濯於此,名洗藥泉。洞初未顯,唐天師吳筠解化於宣城,指示門人藏書劍處,尋訪果得。內有石洞,故又名石室洞。洞中有三穴,如「品」 字,上瞰天日,若四明天窗也。山腰有石窪尊,洞上有石茶竈,皆仙家遺跡。隱士陸遜之常築室於此,號「石室先生。」

鳴鳳洞 在大滌山洞霄宮外一里道旁。山上石門阻隘,童稚可入,云窺其內。石室兩間,旁一小路,不知所極。上有泉穴,琅璫為環珮聲,下入方池,未嘗減溢。故老云:「錢氏時鳳凰來,因名。」 其地亦名為靈鳳鄉。

鳴鈴洞 在洞霄宮東山上多孔竇,風起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