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縣志》,在縣西南三十四里,高一百四十丈,周五里。

響山 在縣西北八里,呼則傳聲,故名。按《縣志》,「縣西七里,高一百八十丈。」

觀國山 在響山西北七里。相傳宋南渡時,兀朮兵迫於此,有盛姓者率鄉兵拒之,三日不得進。後官盛為保義郎,封觀國山為沂泊侯,立祠祀之。按《縣志》:在縣北十五里孝行鄉。自舟航而下,巃嵷秀拔,岡麓迴環,越澗為仇山,徑山大路繞其下。

舟枕山 在觀國山西北十里。按《縣志》作舟航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高一百七十丈,周十里。舊注:禹治水,維舟於此,故名。東坡詩:「看山識禹功」 ,蓋指此也。巍然聳拔,秀削干霄。上有石穴,潭水深不可測,隨潮消長,故知上古山臨浙江,至今水脈遙通,獲斯異名。近山有晉常山太守俞歸墓。

芝吳山 在舟枕山西北五里。按《縣志》,「縣北三十里名芝山。」

大滌山 ,一名垂霤山,在縣西南一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餘丈,週迴五十里。山居洞霄之左,穹窿峻絕,迥壓群巒。仙芝異草,人多不識。中有許邁丹竈遺址。或言此山清淨,大可洗滌塵心,故名。有七洞,中有一峰,曰白鹿山,右則天柱山,中突一峰,前則青檀山,其聯峙者曰乳山。按《縣志》:「下有九鎖山,縈紆凡九折,有撫掌」 翠蛟、桃花飛瀑諸泉,今洞霄宮在焉。漢元封三年,建宮壇大滌洞前。唐弘道元年,潘先生建天柱觀,四維之中,壁封千步,禁樵採為長生之林。《茅君傳》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元蓋之天,穹崇千丈,迥壓群巒。」 杜光庭記: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大滌、天柱皆在其中。誠神仙之窟宅,修煉之奧區。宋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以大滌洞為第五。於是洞霄宮提舉,用寵輔相,大臣之去位者,亦或以提舉超左相,地望重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乙、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南渡後,命世大賢往往狎至,大滌之名益彪炳於寰宇云。白鹿山 按《縣志》即大滌山中峰,許真君邁上昇於此,天降白鹿下迎,故名。有昇天壇、丹竈遺跡。杜光庭《七十二福地記》曰:「白鹿山,在餘杭天柱山,吳天師所隱處。」

天柱山 按《縣志》:在洞霄宮右,高六百六十丈,與大滌山對峙。四隅陡絕,聳翠參天,丹泉自山頂下,殷殷若雷。按《舊志》,天有八柱,中國者三,一在壽陽,一在龍舒。此其一也。《武肅王記》:天柱風清氣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其勝如此。

乳山 按《縣志》洞霄宮,前案山也,錢武肅王取增培障海。黃先生道周嘗習學於此,築書院曰「大滌山房。」

青檀山 按《縣志》,在宮前。勢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甲於諸山,來賢、試劍二巖,月窟、鏡潭皆在焉。香爐山 按《縣志》,在宮前乳山後。其峰甚銳。青嶂山 按《縣志》,在宮西黃山趾,狀如屏嶂,與白鹿山相對。

青苕山 按《縣志》在宮西青嶂山,東達上塢路,西達栖真洞側。

丹山 按《縣志》「在黃山外,極高廣,綿亙十餘里,楊村在其下,後有響水石,溪流至此,輒逢逢有聲。」

將軍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廣千餘畝。又西北五里曰齊亨山。

齊亨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一千餘丈,週迴十五里。上接徑山,山有天井龍王潭,瀑布數十丈,下瀉於潭。潭東有石,號「龍舌」 ,人擲之潭,詰旦復出。下有斜坑,本名斜坑山,後改為「齊亨。」 徑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三千餘丈,週迴五十里,乃天目山之東北峰,有徑通天目,故名。東西三徑,盤旋迂委,飛磴而上,各高十里許。層巒峭壁,聳秀環奇,篁木陰森,嵐霏杳幻,登者訝其非人世也。七峰羅列,內括一區,平林坦壑,左曰宴坐峰、朝陽峰,北曰天顯峰,前曰堆珠峰,又名缽盂峰,右曰鵬摶峰、御愛峰,宋高宗遊而愛之。凌霄峰最高,徑山之主也。按《縣志》:「山繞翠竹杉檉,陰岑蔽日月。地勢高望,浙西諸山皆羅伏在下,煙雲」 出沒,頃刻萬狀。絕頂瞰浙江,望溟海,觀日出景,最奇勝。寺在五峰中,創自唐國一禪師以後。禪宗相承,為天下巨剎冠。萬乘天子,聞風崇仰,龍章寶墨,炳煥山門。宋高、孝二宗,翠華行幸,徘徊玩賞。其他名公鉅卿,騷人才士,攀登題詠,不勝備錄。誠宇內之靈境,東南之神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