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百丈,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記》云:「縣取此山為名。」 南有郭文宅,《晉書》:「文自餘杭山來臨安,結廬山中。宅令不存。」

郭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舊《志》云:郭文嘗居此,有碑文曰:「高山岝崿,濬瀨潺湲。飆生林下,雲興巖端。先生存歿安於此山。」 又名白石山,墓木在焉。按《縣志》,去縣三十五里。

黃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土黃,故名。每年額供。

御茶、二十斤。

沈嶺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沈氏居此,又名「筍嶺」 ,交新城界。

五柳山 ,在縣東北五里。峰巒秀拔,巖壑盤旋,上有平原。故老云:「陶淵明曾居此。」

八百山 在縣東北十里,高五十丈,有三峰甚高。中峰號大將山,西峰號紫藤山,東峰號八百山。週迴九里。舊《志》云:「彭祖嘗居此山,壽八百」 ,得名。有彭祖廟,今圮。又名百江嶺。

烏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高一千五百丈,週迴九十里,巖石多黑。

仙掌山 ,與天目相鄰。舊傳有仙人隱此,既歿而葬,裂棺飛昇,板從空而墜。故臨安有上板村。又云「二板墜紫溪東峰」 ,今名板塢。

龍鬚嶺 在縣西五十里。產龍鬚草。又有二水流出,若龍鬚然,故名。

浪嶺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響洞。

平戎嶺 一名「金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

東西永安巖 在縣北二十五里。按《淳祐志》云:「東坡遊東西巖有詩,即謝安之東山也。」 按《縣志》,五巖並祖天目,雄石屹峙。

響洞 ,在浪嶺上,人語其中即應,故名。

石洞 ,在縣西五十里。洞兩旁石室,可容百人。中有龍池,云是天之一目,闊二畝。池西北有穴,下通江海。

仙洞 在縣南十五里。洞口僅八尺餘,深不可測。內有方石室,可坐二十人,必秉燭方可入。玉仙洞 ,在觀音嶺,去縣四十里。宋淳祐十年正月二十六日,鄉民樵採者,見一白獸入洞,遂劚開洞口,漸進漸深。秉燭以視,內有三洞,深二十餘丈,峻壁擁石,高十丈許,有仙人跡,玉芝寶座。又有如旛者,如白龍者,如獅子者,二柱屹立,一長八尺,圍四尺;一長六尺,圍丈餘,色甚潔白。柱間有井,內橫深不可計,間吐煙霧,氣微濕。其餘怪石不可勝數。

龍口石 在縣北高陸鄉。臨溪,其狀如龍,飲水。金鮮湖 在縣東五里。俗傳有龍,其泉與獨山潭通,後因耕者飲牛滌器,而遷於獨山,今蕪沒。南溪 在縣西天目山,發源四十五里,至縣東入餘杭縣界二十八里,共七十里,今建「竹林長橋。」

錦溪 一名石鏡溪,在縣南一里。發源乾塢,東流至雙溪口,過大山腳,合牛大塢諸水,出婺嶺、排沙嶺等處,至下俞橋合,至縣東獨山潭,與南溪合流至餘杭縣,名曰「苕溪。」

龍潭 ,在縣北二十五里。周以巖石,既深且清,有石如屋覆其上。

馬跑泉 在縣北三十里穆公山。高峻崎嶇,有石棋盤坐石之類,相傳為仙人臺。

《溠水漾 》在雙林山半,瀑泉飛白,沿流集賢里,入大溪。

於潛縣

西天目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按《大藏洞淵集》,乃第三十四洞天也。山有二,東目高二千丈,西目高二千五百丈,週迴一百里,名太微元蓋洞天。《太平寰宇記》:「山高三千九百丈,廣五百五十里。水因山曲折,東西巨源若兩目然,故曰天目。」 東出臨安,流一百五十里為苕溪,西趨於潛為紫溪,合桐廬之水以匯於浙江。《水經》:「於潛山,極高峻,東西瀑布下注成沼,名蛟龍池。池水入西溪,合於浙江。道士唐子霞謂:天目山又名浮玉山,上有兩池,謂左右目,連亙四州,杭、宣、湖、嚴也。週迴三十里,上有養生之藥,蓍草芫花,皆名著仙經。」 按《縣志》:「亙杭、湖、宣、歙四州,周二千里,縹緲萬仞,高出天半,望日朝昇如赤霞。每雲氣鬱蒸」 ,群山盡失,一望如海雲稍散,諸峰漸見尖頂,如萍浮海中。或驟雨至,雷電交作,惟聞雲中若嬰兒聲。奇麗甲一郡,為神仙窟宅。其峰石之類列於下:

東山 在縣東二百步。高五十丈,週迴四里,上有仙翁亭。宋令張大猷建,今廢。

南陽山 在東山東一里瑞光庵後。高八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