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週迴三里

桃源山 ,在南陽山東一里,高一百丈,週迥三里。

石柱山 ,在桃源山東三里,縣後上有天然石柱,高二丈,圍一丈,古篆數十字不可辨,傳為秦碑。

阿頂山 :在石柱東十里,高一百丈,週迴百里。絕頂舊有越王城。其植松多於杉,杉多於桐,桐多於椿栗。

翠峰山 在縣治東三十里。山水環集,疊嶂重岡,松竹交翠,猿鶴翔舞,瑤芝瓊草,時接目前。丹竈奕棋,舊蹟遍布,真仙境也。岝崿山 在縣治西二里,高六十丈。舊《志》云:「岝崿者,山形也。」 峭拔清絕,下浸碧浪,翠峰環映,遙望天目,為傑特觀。東面有石壁,高五十丈,去水數丈有橋,山腰有路可通車馬,現於林樾掩映間者,即飛來橋也。今斷塞,南北有路,登山如逕。北有石塔三,今二尚存。塔北有跨虛亭,亭下崖壁數丈,有仙人壇,類鑿成,正在石壁險絕處。山下泉乳色而味清,亭覆之,名「清白。」 右又有亭曰「更好」 ,元皇慶間建。前瞰浮溪,虹橋雄跨其上,名邵公橋。東岸有野翁亭、二賢祠,皆面山而建。西四里為鑿山。

西菩山 ,在縣西十三里。高三百二十丈,週迴四十里。上有「西菩寺,泉石奇秀。兩峰對峙如削,中間飛泉三疊,怪石萬狀,松槐蔽翳,巖壑參差,疑非人世。」 參寥常居之,東坡經遊留題,至今焜燿泉石。

石柱山 :在西菩山西二里。高五十丈,週迴四里。

鳳山 :在石柱西五里。高一百五十丈,週迴四十五里,楊玉翁讀書處。西菩以下三山,在縣治西偏。視南北諸山,勢若降伏。有楓、有松、有槐柳、有榴、有菖蒲。

金鵝山 ,在縣治南一里。高八十丈,週迴二里,山巔平五畝餘,東坡建「綠筠軒。」

鳳凰山 :在縣治南二里。高二百丈,週迴十里。又名「橫山」 ,以其橫障一方也。

地風山 在鳳凰山南一里。按《縣志》,在縣七里,高一百五十丈,週迴十五里。山多石穴,風從中出。

金樓山 ,在縣南二十九里。高三百丈,週迴十五里。

生仙山 在金樓山稍南。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高二十五丈,周三里。漢張道陵生此,因名。」 今之觀即其宅。墓下有井,相傳為道陵鑿。

丁峴山 ,在生仙之南五里,高二百丈,週迴二十里。

牢山 與丁峴相望。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高五百丈,周三十里,上有龍池。」

馬頭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形如馬頭,高一千二百丈,週迴四十五里。其頂甚平坦,多良田,美池陂,翠巒四合,豁然別一佳境也。

武勇山 在馬頭之南二里。「按《縣志》」 ,在縣南四十七里。高十五丈,週迴五里,鄉人習武於此,故名。今鄉人歲以上巳迎引,尚有習武遺意。閻湖山 在武勇之南三里。「按《縣志》」 ,在縣南五十里。高五百八十丈,週迴三十里。上有池,闊數丈,深不可測,久旱不竭,每風雨陰雲出焉。流襄山 按縣志,在縣南五十里。高五百丈,週迴三十里。

白山 按《縣志》:「在縣南五十里,高三十丈,週迴二十五里,巖石巑岏,山下臨深潭,上有浮石,純白,故名,今漆坑灣也。山石可煉,土人利之,開鑿無虛日,下通行旅,大石隕墜,常被其害。明萬曆三十六年,沒其山入官,勒石永禁,然有竊取者。」 白雲山 在縣南五十里,南亙分水縣,高埒於馬頭,陰晦則白雲瀰漫,冬則他山未「雪,而此皓然」 ,水高峻,易凝沍也。

良梅山 :在縣治南八十里。高五百八十丈,週迴八十里。境中諸山,惟茲山最遠,其廣亞於西目,其高半於馬頭,馬頭之高又半於天目,茲山不得以高大顯。山麓綿邈,產松杉、竹、栗飛走之屬,厥有鳩兔。

浮玉山 ,在縣北七里。高一百丈,週十里,上有石可浮,故名。

響山 在浮玉之北九里,高五十丈,週五里。馬鞍山 在響山之北四里,高一百丈,週五里。三山之植,松竹桐椿,其獸兔狸,其鳥杜鵑文雉。眉山 在縣治北三十里,高八百丈,週迴四里。閱武山 在縣治北五十里,高三百丈,週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