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令汪華所建,石橋在焉。

交溪 在縣治西十五里。以浪山、柳源二水合流,故名。上有山曰「柱石」 ,下瞰三潭,曰天井,曰濯纓,曰「玉鏡。」 有林曰「山林。」 因東坡過此賦詩。居人臨流築亭曰「碧波」 ,築室曰「清白。」 有塢曰「棲雲」 ,僧道潛隱居之所。溪北有參寥墓。

紫溪 在縣治南三十里。源出天目龍湫、昌化柳源,兩溪合流入分水縣界。

豐陵溪 :在縣治北十里。

虞溪 在縣治北一十五里。三溪同一流,發源天目,至於虞將軍祠前,曰「虞溪。」 南流五里餘,經豐陵村,曰「豐陵溪。」 又五里餘經零口村,曰「零口溪。」 南流七十餘里,遶分水縣界。

山池   、仙池 ,俱在天目西尖絕頂上久旱不乾,久雨不溢。每歲旱禱雨,皆請池水,虔禱即雨,雨即送還池水,天目之名,正謂此也。龍池 有上池、中池、下池,水色紺碧,俱在天目東北。峰下有溪曰「大徑」 ,口有潭,形如仰箕,曰「箕潭。」 中有巨石,潭水注入。上池在山東垂崖下,高五十仞,上有平地數丈,名拜斗壇。石壁如門,峭立對峙,以限水之出。巨川汎濫,則激而反趨於寧川,故山前無水患。崖間有石如獅,下瞰潭水,登者據石攀蘿而視,毛髮慘慄。水入中池,又在垂崖之下,噴潟如雷,飛濺崖壁,下池接焉。池週迴三十餘丈,紺碧深邃,幽沉莫測,三面皆駢石環繞,南流入大溪,至紫溪七十二灘。巖下有滴乳,民採以療病。宋時每旱潦,輒遣使用幣請禱。投之於池,泝流而上,既而下沉,如有物掣之者,少頃復浮而出。上有亭曰「格思」 ,今廢。下有石倉潭,泓澄可鑒。又有浮溪水,潭泉迸出石澗,潭水順流。西溪由至道宮西至昭慶廟,前為弄珠池。洗眼池 在天目雙清莊太子庵,乃昭明洗眼之所。

浪山三池 在浪山峭壁間。源出絕頂,高約三百餘丈,自上池巖溜白如一線,流入中池,瀑布懸落,至下池,則有奔濤觸石,歕響如雷。池邊古木交蔭,白晝晦冥,有怪石羅列如几榻,世傳神龍所宅。歲旱禱者至此則止。其上二池可望不可即矣。下有廟,宋賜額「靈惠」 ,元以時致祭。放生池 在縣西浮溪上。

月池 在縣南門外。以「火德星」 照臨之地,遂闢此池。

乳水潭 去上龍池數百步,味甘色白,可瀹茗。三潭水湧,則混為一,平則乳色自分。

岝崿潭 :去縣治西二里。在岝崿山下。潭有石如磨,下有三趾,號「羅磨」 ,見於水面。

靈芝潭 :在雙溪亭東。

天井潭 ,在柱石山南。深不可測,或云「通浪山池。」 欲雨則雲氣瀰漫,村老常以為候。

玉鏡潭 在柱石山東,潭上舊有釣月亭。濯纓潭 在柱石山北,潭上舊有招隱亭。唐僧靈一有《三潭詩》。

清白泉 又名「乳泉」 ,在縣西岝崿山下。宋縣令卲文炳築亭於上,取泉釀酒,色味俱美。

新城縣

大雷山 在縣西八里折桂鄉。上有龍池,祈雨多應。

戴家山 去縣東二里,高七十丈。按《縣志》,「在縣南三里昌西鄉。」

塔山 ,在縣西二里。上有許公祠。

東山 在縣西四里折桂鄉。

天柱山 ,亦名皇甫真君山,在縣西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唐大中間歲旱,一老人云:「何不禱此山獨角仙人。」 言畢徑去,農父追於餘杭縣界,遂口授醮謝名位,曰皇甫真君也。因名其山。歲旱禱多應。按《縣志》,在折桂鄉。

鳥善山 ,在縣西十五里折桂鄉。上有龍井、白鶴仙人祠。

山 一名「崤山」,在縣西二十里新登鄉。高二百五十丈,周七十里,上有龍穴,深十丈,源水清澈,內有金魚。歲旱祈禱必應。

成山 ,在新登鄉,高三百丈。

仙坑山 在縣西二十里七賢鄉。晉咸和中,七仙客圍碁石上,因以為名。山產茶,味特美。宋咸平元年,有獵徒見白鶴三沖天而去,石上有碁局未收,及獵回,不知所在。

巧坑山 縣西二十五里七賢鄉。高一百五十丈。

南山 在縣西三十里廣陵鄉,高三百丈。鄭家山 去縣西四十里廣陵鄉,即新婦洞山也。高三百八十丈,山有石馬巖、雨花巖,最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