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彭辨之改建土地祠於縣倉之北。嘉靖四年,縣丞解明通重修正堂,增置衙舍。知縣曾玉一重修大門、儀門。嘉靖六年,知縣王某仍於後堂東偏建「思補亭」 三間。亭之南建冊庫三間,即架閣庫。七年,建旌善亭三間,與申明亭對峙。重修譙樓。嘉靖三十八年,知縣何鎣於儀門外闢通兩道,東穿太平巷,西穿松楊巷。四十一年,知縣張應亮以堪輿言不便,東偏建賓館三間,塞其巷道;西偏亦建亭塞之,與館相對。又以正堂卑隘且圮,更建恢擴。萬曆三年,知縣萬士禎重建譙樓,杭郡陳善為之記。二十七年,縣丞李果改造本衙廳舍,較舊軒敞。二十九年,譙樓回祿,知縣盧欽明改造大門三間。三十一年,知縣程汝繼仍改創譙樓五間,匾曰「清遠」 ,并改儀門三間,堂後創集瑞樓五間,規模壯麗。三十九年,知縣戴日強以照牆逼隘,遷之街南,於牆址建坊,屏蔽內外。四十年,於後堂左偏改造架閣庫樓,以置冊籍。更造銀庫,覆以巨石,重其啟閉。右偏增造公餘讀書軒三間,堂左修飾鑾駕庫,用尊儀仗。衙內增造論世軒三間,六房卑圮,壘石增塞。更為創造砌築東西兩道,周圍加葺牆垣,獄內倍加堅築。衙內造更樓三間,鑄大鐘於譙樓。縣丞重建貼堂公署。主簿重建巡捕廳、典史重建贊政廳。因年久傾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張思齊重修內署衙舍止餘樓。

屋三間,小堂三間,甚為湫隘。又於小堂東偏添建平屋五間,貯米鹽零雜供炊爨。「西偏添建書屋南北各三間,為公餘讀書之所。後建平屋六間,以為寢室。」 又於西偏之下,南蓋茅屋四間,廣敞不立門戶,涼風四集,堪滌煩暑。北蓋平屋三間,復以牆外主簿舊衙廢址闢為園圃,種植菜蔬,得自贍給,不擾累民間。園北構茅屋三間,以課子弟。最南構茅屋三間、以居巡更守舍者。衙署完固。得以永存云。

縣丞署 在正堂東北

主簿署 在正堂西北,今廢。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

察院 不詳所在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半里儒學之前。明正統六年,縣丞丘希岳建。正廳三間,抱廈三間,左右夾室,穿堂一間,後堂三間,東西廊屋各三間,儀門三間,正門三間,庖湢之所畢具,周繚以垣。後圮。嘉靖二年,知縣喻江重建。今圮,遺址尚存。按察分司 ,在縣東。明洪武年間,知縣梁初建。正廳三間,抱廈三間,左右夾室,穿堂一間,後堂三間,東西廊屋各三間,儀門、正門各三間。庖湢之所畢具,周繚以垣。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程汝繼重建正堂於大門外。左造府館三間,右造縣館三間,供給所一間。四十三年,知縣戴日強於堂左增抄案房一間,加修垣宇高敞,大門又建「貞度坊」 於門。今圮址存。

府館 在儒學東二十步。正廳三間,穿堂一間,後堂、正門各三間。庖湢之所畢具,周繚以垣。今圮址存。

石瀨巡檢司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宋、元皆建於此,今廢。

石瀨稅課局 在縣東南二里市司坊內。明洪武初開設。弘治間裁革。

河泊所 在縣東三里集慶坊西。明洪武十三年開設,後革。

陰陽學 ,在縣南橫街安福坊東。明洪武十七年開設。今圮,不復建。

醫學 在縣前三里三皇廟側。明洪武三年,開設「惠民藥𡱈。」 本學復徙於縣之東南。十七年就開設於惠民藥局內。今遺址尚存。

僧會司 在縣南二里永安寺內。明洪武十五年開設。

道會司 在縣南十八里洞霄宮。明洪武十五年開設。

預備倉 在縣治東南一里際留坊內舊治基之上。元置際留倉,後兵燬。明洪武二年,建岑山驛於其上,後革驛。十一年,知縣梁初改為預備南倉。正德五年重修。今在法喜寺巷東,後圮址存。按《成化志》:「永樂三年,知縣相源建。凡三所,一在縣治東南二里德茂坊,一在縣北二十五里後沓界,一在石瀨市。」 以上四倉,年歲豐稔,勸民出穀收貯,以備賑濟。

便民倉 在靈源二三保城署橋東。明正統六年建。嘉靖中,令李鵬徙部伍橋。

皇清康熙元年,令宋吉士重修。

餘杭倉 唐順帝永貞初,張綱為守,奏置餘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