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建明倫堂,南京右通政邑人馬三才為「記。」 四年,知縣梁鵬重修葺之,改建學門,布政使錢塘縣陳善為《記》。

皇清順治八年,督、撫、藩臬諸司重修廟學,委訓導劉

養元鳩工修葺明倫堂五楹、戟門三楹、櫺星門三楹、學門一座,東西兩廡各七楹,煥然改觀。先是學之大門迫近西城,提學僉事谷應泰用形家言,移向東首,權由府學出入,自此科名日盛。康熙八年,教諭鄒鐄以廟學復圮,與諸生邵泰鄉共圖鳩工,飭材構殿,餘工未竣。二十四年,泰卿之子遠平官學士假歸,因巡撫都察院趙士麟捐貲,委府倅宋德深監修廟學,乃遵先志,捐千金襄之。遂重建明倫堂,并修葺殿廡、祠閣,而廟學為之一新,為宮牆之冠。今學制,中為廟五楹,東西兩廡各七楹。前為戟門,兩翼為「敬一亭及御製亭。廟東北為啟聖祠三楹,東西廡各二楹。外為門。廟後為明倫堂,東偏為祭器庫,西偏」 為架閣庫,東西兩齋:曰正心堂,曰誠意堂,左右為名宦祠、鄉賢祠。臥碑一座,在堂之東。有舊科目題名碑,教諭劉煥撰「記」 、「遷廟學碑」 ,尚書魏驥撰「記」 、重修儒學碑,大理卿夏時正撰「記」 、重修儒學明倫堂碑,御史粘燦撰「記」 、重建科目題名碑,進士張洽撰「記」 、「學田碑」 ,知縣劉洪謨撰「記」 ,俱在堂之西。又東北為文昌祠,為土地祠。倉庫在堂之東偏,饌堂、庖湢在廟西。西外為儒學門,去學門六十步,立石坊額。「仁和縣儒學。」 又西百步,亦立坊額如之。學門舊對西城,雉堞在廟之右。青烏家言不利士子科名。順治八年,提學僉事谷應泰檄教諭塞其門,改從廟左,由郡學進路,自後每榜多獲雋者。

萬松書院 在仁和鳳山門外西嶺。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布政周木建,王守仁有《記》。

社學 十所在東西壁,凡二。一在二圖,一在三圖,皆舊建。在東里凡三。一在三圖、一在四圖,皆舊建。一在二圖,以月塘寺改建在平安,凡二:一在二圖,舊建。一在五圖,真濟院右偏屋改建。一在羲和,一圖以唐侯廟改建;一在羲、同安谷,二圖以晉安堂改建;一在似蘭,三圖撤東嶽廟、行濟宮舊材改建。今存者六,廢者四。

學田 :萬曆二十三年,提學僉事伍袁萃增置學田,令有司廣開墾,以為學宮,永業、仁和,共田地四百七十四畝有奇。知縣豫章劉洪漢為《記》。四十四年,按察司清軍驛傳僉事何,增學田四十畝,以給貧生,勒碑置學,共五百一十二畝一分二釐零。學地一百二十四畝六分零,每年額徵銀一百六十六兩五錢六分三釐。

外縣

海寧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半里,後遷縣西。當宋南渡,杭被兵毀,撤其材作州署,而學以廢。紹興五年,令刁雝撤老氏葆真宮材,重建于縣治之東南故學基。晉陵吳珵為記。淳熙四年,令魏伯恂拓而廣之,鑿泮池,建橋。又即學東序闢堂肖像,列宋三君子祠而祀之。嘉泰四年,令沈紡重建廟學。學之堂,取舊名「明倫」 揭之,鍾必萬為《記》。淳祐中,令范慶重修。寶祐二年,令施濆建藏書屋。元元貞元年,陞縣為州,改州學。大德初,知州高源、七年,張珪、忽都、賈鍔相繼改作之,訓導陳登為記。至大二年,陳登建學倉四間。至正六年,知州何濛重修廟學。教授王景順構高明軒。十二年,教授朱鸞又修廟學。十九年,邑人賈用中捐私田百畝贍學,夏泰為記。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仍為縣學。三年,知縣王忠闢射圃。七年,知縣朱洛大修廟學,建觀、射亭。九年,知縣黃守政重建齋舍。永樂十五年,知縣盧質中修。時守禦千戶湯玉、教諭顧逵、訓導舒申、宋珩實勷之。正統三年,知縣伍服重修。成化四年冬,訓導戴琰請於督學使者劉釪,度地量材,徙儀門為外門,徙外門于殿西,為文昌祠,徙宰牲廚於西之隙地,徙興賢、毓秀二坊於東西,以廣其基,此因其舊也。以儀門鑿泮池,甃以石,跨以橋,護以欄,立坊于其前,曰「泮宮。」 復鑿小池于饌堂之東,以洩池水,此創其新也。訓導達穎為《記》。正德三年,教諭朱泰以泮池左逼民居,買東地,拓而方廣之,四周甃以石。七年,郡守梁材按部修學,籍曠役銀若干,命縣令易蓁、學諭蔡祐、司訓王鸞、王亨共成之。董其役者,縣丞周必復。先西廡,次東廡,次櫺星門,次碑亭。又以餘資為三石,表于池之南:中曰「泮宮」 ,左曰《騰蛟》,右曰《起鳳》。既而新令曹珪調自桐廬至,用成厥功,益所未備。正德十二年教諭侯泰請於提學副使劉瑞,建名宦、鄉賢二祠,太僕卿仁和邵銳為《名宦祠記》。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