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巡檢司 在縣治東城外三里許演武場東。今廢。

僧會司 在慈雲寺

道會司 在《玉虛觀》。

貼堂縣丞宅 在縣燕堂左偏。後員省宅,廢郡寓 在慈雲寺,今廢。

魏塘稅課局 在縣治東二百步許。元為魏塘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十八年徙建,兼收鍾帶等市課程。正德二年裁革,併入陶莊局地。今為思賢書院基。

陶莊稅課局 在陶莊鎮。元為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兼收斜塘等市課程。正統二年裁革。嘉靖十九年復設。二十四年,知縣朱熙載徙建于東關外賓陽門右,即東接官亭舊址。今廢。

風涇稅課局 ,在風涇鎮。元為白牛務。明洪武三年改設,兼收新豐等市課程。正統二年裁革。十二年復建。今廢。

陰陽學 在察院後,今廢。

醫學 在察院後,今廢。

便民倉 在縣治西一里許。明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建。嘉靖三十三年倭燬。三十五年,知縣王察言重建。前為倉門,東西為茶房,外立屏牆。入門而南,折而東,迤北為官廳。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一里許。門北向,鄰便民倉。明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建。今暫為駐防寓所,傾頹殆半。

太平倉 在縣西一里五十步華亭堂南。廣濟倉 ,在縣西北。遷五區,今廢。

常平倉 四所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章士雅創。

養濟院 舊在東關外談公橋西。明嘉靖三十三年倭燬,徙建城中,在縣治東梅花里北。按《縣志》,宣德六年,知縣鄭時建。中為官廳,今圮。廳兩翼為房,南為院門,附門左右為垣基,東西各深一十六丈二尺,南北各廣六丈一尺。計一畝一分四釐五毫。

舊額五十人,糧一百二十七石零。署印通判張廷相新收八十人,給散不敷。知縣章士雅復議,申請撫按增額,定為一百人,歲支倉穀湊給,遇有死亡,即便收補。

漏澤園 俗呼「白墳墩」 ,在縣東南永七區西「藏」 字圩。明正德中,邑侯王德明倡基十一畝一分九釐。

普同塔 ,在大勝寺後。孝廉張介倡建,揜骼埋胔。築大慈庵,供接引佛。捐遷北區田七十畝,膳僧助埋瘞。

海鹽縣治 舊在東門內,秦漢以下,營卜非一處。唐開元中,建于今治之右。明洪武十七年,改為海寧衛,知縣祝用宏即衛左舊按察分司而更置之,今縣治是也。治堂三楹,中堂一楹,後堂三楹,治堂旁楹,左典史廳,右庫吏廊東西各七楹。外為儀門,楹各三。令宅十楹,後堂左丞宅九楹,儀門內左簿宅九楹,典史宅八楹。儀門外,左儀仗庫,土地祠獄並知縣祝用宏于洪武十九年四月落成。於門置譙鼓樓,立戒石亭,知縣左璇也。樓重修,稽綱也。署通修之,王璽也。後堂再建,譚秀也。為堂於堂之北,曰「清心」 ,饒廷錫也。改為《雙瑞》,移清心名後堂,李當泰也。闢縣門地使益敞,樹《坊樹》《塞門樹》左右兩碑。亭,亦當泰及李前政、夏浚也。庫甃以石,謹守藏吏多為之廨以居,令無離次,喬拱璧也。遷儀仗庫於習儀禪宮,以遺地置賓館,萬曆之四年也。倉丞無署,別署於治西者,嘉靖之二十三年也。今署形勝所據,歷政營建增飾,視舊署尤弘壯云。

廳事。元名「帥正」 堂有庫、有倉、有監,《宋武原志》備載可考。今宅有堂曰「遺愛」 ,又一堂曰景魯,齋曰「相隱。」 蓋唐令姚南仲嘗僕射尚書省,宋令魯宗道入參知政府,先後皆大拜,人以為榮,故多用比為顏。惜文記並佚,惟唐御史劉長卿《攝縣為攝令詩》,《官舍》詩有「潮聲來萬井,山色映孤城」 諸句,見本集,至今猶想見署中物色。而紹熙中,令李養直於後圃喬林間作茅亭,下瞰清流,取韓退之「宰縣坐深樾」 詩,名深樾亭,風流尤可憶也。今采之,與丞署清節軒、簿署雙桂軒、綺川館、柏泉並志。

澉浦鎮巡檢司 明洪武初,建澉浦鎮。十九年,以鎮置千戶所,徙秦駐山縣東南一十八里。巡檢一人,司吏一人,印曰「澉浦鎮巡檢司印。」 舊設牌兵一百一十二人,總牌二人,小牌十人,弓兵一百人,後汰為三十四人。堡高二丈一尺,周一百一十丈。南北各有門。教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