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湖水雖滿,常露其頂,若浮玉然,故名。

「學士山 」 在蘇灣,相對峴山,蘇軾嘗遊此,故名,即方屏山。

上下釣魚山 在浮玉山南,一名潘塘山。上山在南,岡阜層起,下山坡陀一石如比丘狀,曰「石人頭。」

九里山 在道場浜口,其陽為鮑山,其陰名「九里山。」 北與社頭山相峙,東接上下釣魚山。從城至山約九里,故名。

前軻山 ,在縣南十四里。金蓋山北出小支金,蓋如車,而軻附其旁也。

裏山 在縣南三十八里。

東溪茅山 在縣南四十里。

仙人頂 ,棲賢山之上有石洞,舊傳有仙人居之,故名。頂上有寺。

楊灣山

九霞山 ,在縣西南二十一里。即羅山前岡,與康山南相及。

他山 ,在縣西南二十二里。杼山夏王村。云羅山過峽中開為兩平田,南對敷山基山如蛾眉。潘士遴築茂嵩園於此,有記。

白鹿山 ,在縣西南二十四里。

小剎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楓樹嶺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羅山之西,名「朱塢」 ,即仙頂寺後姜村過脈處。

華嚴山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

寶峰山 ,在縣西南三十一里。有瀑布泉、寶峰寺。

九乳山 ,在縣西南三十一里。山有九峰如乳狀。

石屋洞 ,在妙喜寺南帽子頂半山中。昔有仙居此,又名「仙人洞。」

楊樹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自杼山而上十里許,路若「羊腸。」

霞霧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山高徑崎嶇,上登可見太湖,群山皆在其下,每有雲霞覆幕,故一名「霞幕。」 上有石屋,祖師道場。

司馬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雲巖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

曹家山 在縣西南六十三里。

金安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陳灣山 在縣北十二里。此下皆弁山北支。南石山 在縣北十三里。

北石山 ,在縣北十六里。

魚山 在縣北十七里。弁山迤東發至湖邊,獨此山有氣泡如魚,鱗形亦類遊魚。

黃龍洞 在縣北二十里弁山東麓。一穴幽窅,舊名金井洞。梁貞明初,有黃龍見,易今名。宋真宗朝,金牌在焉。亦福地名山之一。枕太湖,怪石林立,中有一石最尊,上大而本小,危立如幢,自石上湧出。輕撼則搖動,稍加力排輒不動,人甚異之。洞旁千仞,頫瞰不能見底,投以石不應,以聲呼之則相答,深窅不測。黃山谷書「黃龍洞」 三字,至今猶存。

賽玲瓏 去玲瓏山二里太師灣,有三石竅,可進莫窮其底,入者以燈,行一二里許即返。洞中有泉滴下,懸崖秀壁,亦奇觀也。沈氏抉剔為之,因名「沈家洞」 ,大率中可容千人。

陳灣嶺 在縣北二十二里。

鳳凰山 在縣西北九里弁山東盡處。高四百二十丈,周一十五里六步。山形似鳳,故名。俗名「仁王山」 ,以有仁王寺也。其山為府治來脈。鳳翅山 ,在鳳凰山右旁。

雞棲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

蒼山 ,在縣西北十三里。見《掌故集》。又《談誌》稱蒼山在武康。陰陽家言,「吳興主山惟蒼與弁王母山 」 ,弁山南一支,從圓証寺東發出者是也。

《干山 》《弁山》南,平地發出。

「白龍山 」 弁山南盡處,前臨霅水,相近有白龍洞、烏龍洞。

溫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雙姑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墓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戚家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戴山 在縣東北十八里。南望諸毘,北望具區,上多石,無草木。其下有明義庵,今廢。上有浮圖。譙郡戴顒遊此,三吳衣冠之士與之遊者,隨其所至,思築室居之。太守張邵素與之善,為築於此,因名焉。

小山 在縣東十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