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諸山流為盤澗善岸塘,一發於廣德諸山,流入本縣,為荊塘,為塔水塘。二水合流抵四安鎮,始為四安溪,俗呼為「四安塘。」

餘甖溪 在縣南二十三里,以餘甖村得名。環沉溪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伍子胥墜環於此。

隔山溪 在縣北二十里。

白溪 ,在縣東北三里。

小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

邸閣溪 :在邸閣山下。

苕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又名「南溪。」

箬溪 源自合溪,在畫溪下流。

《顧渚溪 》:源出顧渚山。

西湖 在縣西南十五里。塘高一丈五尺,周七十里。昔吳王築城,使人輦土成湖。

忻湖 ,在縣北七里,周二十里。

包洋湖 在縣北一十五里。

德清縣

吳羌山 ,在縣東南一里。漢高士吳羌隱於此山。

吳憾山 ,一名「城山」 ,在縣西南二百步。吳王夫差憾勾踐傷父之足,率兵伐越,於此築壘。《市亭山 》,在縣南二百步。

洛山 ,在縣南二十九里。

丁山 在縣南三里,一山獨隆起。

東主山 在縣東北三里,一名「百寮山。」 侯景圍臺城,將軍沈恪以拒戰功封東興侯,即家焉。茅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葛山 ,在縣東北十八里。

敢三山 ,在縣東北二十一里。

上蘭山  、下蘭山 ,在縣北五里許,二山相連,山之陽彝坦,唐天寶間嘗置臨溪縣。

小山 ,在縣西十八里,界武康。

金鵝山 在縣西南五里。相傳,古有金鵝出沒其處,每或聞其聲。後漢述善侯沈戎葬其下,金鵝飛集,三鳴而去。後沈之族通顯。今山之陽三村名「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 ,表鵝異也。絕頂有池,深五尺,水冬夏不竭。

方山 :在縣西北十二里。山形方,謂為邑諸山之宗。逆而上,則為大壯嶺以南諸山;順而下,則為官莊塢以北諸山。群峰環合,百寮山居其中,為縣治。又分而下,則為上下蘭諸山云。

金紫山 ,在縣北十八里。郡城丁氏葬此山,後贈金紫光祿,因名。

蠡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越范蠡故居於此。

囚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漢姚恢恚其女囚於此,三世不復蓄女。山之東有漾,亦名「囚女漾」 ,今又呼「齊眉山。」

德清山 ,一名「烏山」 ,在縣東四里。昔烏巾善釀居此。天寶六年,以縣名改「山」 為「德清。」 有兩峰,前曰「殿子峰」 ,後曰「省山峰。」

果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新市鎮之南。宋相游侶,本蜀人,占籍斯地。每登之,遙望故鄉,山前有桃花洞。

大海漾 在縣東十五里。

苧溪漾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可數百頃,山墟名云。以貢苧,故名。

西葑漾 在縣東三十五里。其水清澈,蠶時,村民多取以繅絲,蓮蒲雜生,葦柳相映,亦江鄉一勝處也。

孔愉澤 ,在縣西南二百步天寶橋。晉孔愉微時,經餘不溪,見漁人籠白龜,買而放之,龜於水中左顧數四。後以功封餘不亭侯,鑄印如龜,左顧更鑄亦然。工以告愉,愉悟,遂取而佩之,後人因以名澤。

蜃潭 在縣東布政分司之前。溪流經此,匯而成淵。相傳有蜃潛于其下。

半月泉 在縣北慈相寺中。相傳昔有梵僧曰:「此地有泉。」 因鑿之,泉出石罅間,形如半月。《瀑布泉 》,在縣東越山僧院。

武康縣

雲岫山 ,在縣東十餘里。有雲煙林巒之勝,故名。

獅子山 在縣東十里

封山 ,在縣東十八里。古防風氏國封守之地。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古志》云:「防風氏所都,大禹十二代孫帝禺所居。」

計籌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越大夫計然嘗籌於此,與臨安縣接界。又名界頭山,有扁曰「白雲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