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六十九卷目錄

 湖州府部彙考三

  湖州府城池考

  湖州府關梁考

  湖州府封建考

  湖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九百六十九卷

湖州府部彙考三

湖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烏程、歸安二縣附郭。

湖州府城池 子城即今府治,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東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古烏程縣治,吳興郡舊城也。按秦時為項王故城。舊《志》云:「晉欲移郡城于東遷,郭璞女亦善地理,啟璞無徙,因舊址而損益之,可以永無殘破之虞,璞從之。」 唐初為輔公祏所據,李孝恭討擒之,以其城湫隘,始於外築羅城,以子城,內為刺史廳事及掾廨。城上舊有白露舍,宋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奉敕拆毀。原有門三,今止存中門,有譙樓。宋立「昭慶軍額,置漏刻鼓鉦,門立湖州牌。」 紹興十六年,知州事王欽以郡密拱行都,增崇基宇,挾以垛樓,規模雄麗。乾道初火之,知州事王時升重建。元至正間,偽平章潘元明撤而復新。明成化九年,知州勞鉞重修,仍榜「湖州府」 額于上,漏刻鼓鉦如故。子城壕周子城外分霅溪支流,自西平橋入舊河,通舟楫,市魚蝦菱藕者集焉。今皆為居民架屋所蔽。羅城周圍二十四里,東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趙郡王李孝恭所築。景福二年,刺史李師悅重加版築之工。宋紹興三十一年,知州陳之茂修。城上舊有白露舍,太平興國三年,奉敕同子城拆毀。元季丁酉年,偽吳平章潘元明以舊城寬而不固難守,乃築小之。周圍一十三里一百三十八步,復建樓櫓於上。唐時開九門,放生池側有閶門、定安門,東西各有甕門,並廢。宋門六,今因之。東曰迎春,通運河;西曰清源,通苕溪;南曰定安,通餘不溪;北曰奉勝,俗呼為「霸王門」 ,止有水門,霅水支流所出。東北曰臨湖,出霅溪,通太湖;西北曰迎禧,俗呼為清塘門,止有陸門。羅城壕,周羅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築城時所鑿。廣德四年,刺史獨孤問俗重開北壕,自清源門沿城至迎禧門,又至奉勝門,又至臨湖門,自「古苕水入太湖之溪也。闊數十丈,深不可測,實為天險。西壕自定安門至清源門,南壕自迎春門至定安門,北壕自臨湖門至迎春門,或假人力開鑿。然西壕受西南諸山之水,南壕受餘不眾溪之水,東壕兼受運河之水,皆成溪澤。而東壕二重,曰外壕,曰裏壕。諸壕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洶湧,湍激」 迅駛,西南二水互勝交流餘不,水盛則浸淫入于苕溪,苕溪水漲,亦瀰漫混於餘不,而眾壕交受以入於湖,尤為深闊。然宋之故壕如此,今之為壕,惟繞城一水通舟而已,此又元季偽吳潘元明改築城時所開也。外州縣

長興縣城池 :按舊《志》,「吳王闔閭使夫概於吳西築城狹而長,因謂之長城,又名夫概城,又謂之雉城,以縣有雉山故也。晉太康三年,始置長城縣,建城于富陂鄉,在今縣治東南二十里。咸康三年,徙箬溪北。晉隋之間,縣治遷徙不一,故城荒圮。唐武德七年,移縣治於今所,實輔公祏輦土而築,歲久土復崩壞。內有子」 城,外有七門:東曰「朝宗」 ,西曰「宜興」 ,南曰「長城」 ,北曰「吉祥」 ,東南曰「迎恩」 ,西南曰「廣德」 ,東北曰「茹菇。」 明丁酉年,元帥耿炳文克長興,始築今城,比舊減小,磚甃甚固,高三丈,闊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門六所。東曰「神武」 ,距故朝宗一里,旁有水門曰「清湖關」 ,通郡城及太湖;西曰「長安」 ,旁有水門曰「大雄關」 ,通罨畫溪、合溪俱上有門亭。南曰「嘉會」 ,距故長城二百步;北曰「吉祥」 ,距故門一里;西南曰「承恩」 ,舊曰「廣德」 ;東北曰「宜春」 ,距故茹菇一里。今南北古城址見在,各有甕城,內外樓櫓。沿城浚壕,闊七丈,深一丈五尺,並引箬溪之水分入。中一道自大雄關入城,出清河關,歲久就圮。嘉靖丙辰,知縣黃扆修築,建城樓於六門,上置窩鋪三十座。萬曆三十四年,知縣熊明遇以「城河久壅,募丁開濬。內河延袤三百十六丈,加廣五丈,加深五尺;外河延袤三百六十七丈,深廣如內河。」 崇禎二年,知縣向鼎修築清河關,視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