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駐舟賦詩

逍遙山 在縣北五十里。趙將軍隱於此。東林嶺 在縣東七十里,壁立,高數百丈,登則衝膝難於舉足,下則股栗不能留步。山頂或戲擲瓦礫,必及趾方定,無中止者。

陳公嶺 在縣東七十里。舊名「城固嶺。」 宋知縣明州陳著有惠政,及代去,民攀輿泣留,祖帳夾道送之嶺上,因易今名。嶺陡難行,宣德初,邑人王斯浩捐貲修砌,凡二十餘里。又創庵嶺下,以棲行旅,捨田供茗漿焉。

白楓嶺 在縣西九十里,東陽縣界。

大昆山嶺 在縣西八十里,高數百丈,山峽嶮逼,下臨深坑,路窄處不容足,砟木為棧,無異蜀道。

重疊嶺 在縣西五十里。

穀來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十道志》:「舜耕於此,天降嘉穀。」 蓋亦傅會。

清風嶺 在縣北四十里。舊多楓木,名「青楓嶺。」 巖石甚峻嶮,下瞰深淵,波溜迅急。宋臨海王烈婦死節於此,因易今名。

九州峰 ,在縣西八十里,絕頂可盡八縣境。趙公阜 ,在縣北二十里。晉永嘉二年,石勒亂,太常伶人趙姓者,與其徒二十餘人避地於此焉。

蒼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是為「石山。」 嵊人用石多取於此,周、童二姓以為業。歲久,巖遂成洞,洞中積水成池,南出半里許為石獅巖,踞於溪滸,頭尾四足皆具天成,非椎鑿也。又西北一石獅抱毬,回顧有情,勢如牝牡。下有「蒼崖草堂」 ,傳為俞母、石氏課子昂讀書處。

聖巖 ,在縣北七十里。高百丈,長一里,上有行路,下可避風雨。

白雲洞 在縣東七十里,與金庭山相近。風月之夕,山中有聞吹笙者。相傳王子晉仙去,後主治天台華頂,號「白雲先生。」 往來金庭之間,大率怪誕。今山下建白雲祠,肖立白雲遺像。天亢暘輒往禱。洞口雲橫,雨即霖霈。

毛竹洞 即金庭洞,洞口有竹生毛。

趙廣信洞 ,在太白山,其石沓起如屋,可容數人。

禮拜石 在縣西六十里真如寺山腰石上雨穴如膝跡,相傳白道猷禮拜跡也。

安禪石 在縣北三十里天竺寺前。又有破石,平破為兩片。

石欄杆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嶀浦相連,是溪山奇絕之地。

石筍 在西白山,長五六丈,對立如闕,亦奇觀也。

石鼓 在縣西二十里悟空寺側。石形如鼓,履之亦響,所謂西鄉石鼓,非靈鵝山石鼓也。袁稠家林 ,唐李端《寄稠》詩:「花洞滿沉沉,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探藥夜窗深。石上開仙酌,松間對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後去相尋。」

桃源 ,在縣南三里。《舊經》:「劉晨、阮肇剡縣人,入天台遇仙」 ,此其居也。

新河 在縣東北三里。往時剡溪由西而北,環城出艇湖。及後水暴漲,溪南徙,不由故道,古溪遺址尚存。明隆慶六年,知縣朱一柏鳩工,自東門外引河流迤北入古溪,兩岸築以石堤,邑人立石題曰:「朱公河」 ,然盈涸靡常。萬曆四年夏,知縣譚禮復議濬治,既祀,告而以覲行署縣事教諭王天和、縣丞林濟卿、主薄鄭輅協力治之。艇湖 在縣東五里,王猷返棹之處。

剡溪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剡以溪有名。清川北注,遠與曹娥江相接。舊《經》云:「潭壑鏡澈,清流瀉注,惟剡溪有之。」 宋樓鑰云:「剡溪上山水俱秀。邑之四面,山圍平野,溪行其中,其來之源有四」 :一自天台山北流,會於新昌入於溪;一自東陽之玉山東流,會於縣城南門入於溪;一自奉化由沙溪西南轉北至杜潭,出浦口入於溪。一自寧海歷三坑,西繞為三十六度,與杜潭合,入於溪。

晉溪 在縣東五十里。晉王右軍所經歷處。了溪 ,在縣北十五里。《舊經》云:「禹鑿了溪,人方宅土。」

長橋溪 在縣北八十里。自會稽改隸,延袤十里許,達於江。昔年為林樾土石所淤,居民鄭鐔捐貲疏之,自是舟楫可通。而沿溪之田,因為砩磧,引流入洫,歲旱不害於苗,其田價有倍於昔矣。

滌巾澗 在縣西北五十里。有白道猷《滌巾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