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嶀浦 在嶀山下。《水經注》:「成功嶠以北有嶀浦,浦口有廟,甚靈。」

故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謝康樂遺跡。港在游謝鄉。自港以東為康樂鄉。港東即四明山東。山港旁有高塚,曰「小相公墓。」二折水 在縣西三十里。涌沙迴旋,繞居民屋舍,舊有樓,屢興屢廢。蓋水勢悍急所搏射也。石將軍潭 在縣東五十里,潭深澄澈,中有石突立如勇士。

下鹿苑潭 在縣西鹿苑寺西。源出山巔二小石穴,湧流至葛仙翁祠下,出二石甕間。又一里許,石崖壁立,瀑布十餘丈,下瀦為潭。《嘉泰志》云:「頃歲旱,投簡潭內,劃然有聲,俄頃水盡,黑電自潭發雨驟至如響。」

響巖潭 在縣西四十五里定林寺北。雨下則巖響。

大湖潭 在大湖山頂,古稱「赤水丹池。」 深可二、三丈有餘,水色赤,勺之則清潔,神龍居也。禱有應。

《王右軍墨池 》:「養鵝池 」 在金庭山,右軍舊居處也。又「獨秀山亦有右軍墨池。」

偃公泉 在縣北三里明心寺側。僧仁偃施水於此。

沸泉 在石門山下溪坑。其穴周四、五尺,常如湯沸,自下滾起,四時不竭。

趙廣信井 在小白山,俗呼「趙仙湖」 ,亦煉丹遺跡。

大士井 ,在宣妙寺,水味清美,甚無底止。石井 ,在實性寺。《輿地志》云:「城內有石井,深五丈」 ,即此是也。

明覺寺七井 ,大者闊一丈,深五尺,有靈鰻,大如椽,常見。

新昌縣

五馬山 一名五龍山,在縣北二里。其下有光鼓潭,俗稱五馬飲泉,堪輿家謂是縣之主山。南明山 在縣南二里,形若駱駝,下有寶山,稱駱駝卸寶。山。頂有石塔,又有石棋枰,方廣二丈餘,厚五尺許,閣於崖巔而上,棋跡猶存,相傳仙人嘗奕於此。縣之賓山。

書案山 一名「五山」 ,在縣東南二里。五峰相連如貫珠,正對學宮之前,儼然書案;降而平衍,為縣治,縣之來脈山。

石城山 在南明之前。嵬巖攢簇,石壁千仞,古藤絡其上,花時如錦城。

鼓山 又名「屏山」 ,在縣西五里。脈自雞峰降於平衍,巋然突起,頂圓平,若屏若鼓。有泉池可田。山橫截水滸,為邑門戶。舊有希聲庵、真聖院,俱廢。今有石子重書院及呂尚書祠。

旗山 在縣西七里,其形如旗,一名天樂山,又名𡏖山。獨秀山 在縣西北三里,五馬山支龍也。有靈山洞,下為醴泉村。

南巖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巖陡險,皆沙石積成,如築牆狀。以物觸之,紛紛落時,或有崩墜者。世傳大禹治水東注,積沙成巖,巖石間或有螺殼。

天姥山 ,在縣東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圍六十里。其脈自括蒼山盤亙數百里,至關嶺入縣界,層峰疊嶂,萬狀千態。最高者名撥雲尖,次為大尖、細尖,其南為蓮花峰,北為芭蕉山,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

沃洲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山高五百餘丈,圍十里,與天姥山對峙,道家稱為「第十五福地。」 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遊,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吳虎臣《漫錄》:「沃洲天姥號山水奇絕處,有鵝鼻峰、支遁放鶴峰、養馬坡。又有石封門、題字巖、靈徹錫杖泉,有瀑布泉,飛注雪潭。又有鍾井,疾者」 飲之或愈。通剡四明山,外繞大溪。

劉門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劉晨、阮肇自剡採藥至此山,有「採藥徑」 、劉阮廟。沿溪而上,有阮公壇。山下居民多姓劉者。

彩煙山 ,在縣南八十餘里,與東陽界。其上平衍,勢盤旋崺峛,四面皆崇山峻嶺,居民雜處其間。

山背山 在縣東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嶺,嶺之外環以大溪。山上有小山,盤伏如鼇,故又名「鼇峰。」

東。山, 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隱居此。世說「支道林好鶴住剡東。」山又嘗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