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八十七卷目錄
紹興府部彙考五
紹興府城池考
紹興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八十七卷
紹興府部彙考五
紹興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紹興府城池 :「大城者,范蠡所築治也。陸門三,水門三,周二十里七十二步。隋開皇中修,加廣至周四十五里,高一丈七尺五寸,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七尺,女牆七千六百五十,皆高五尺,名曰『羅城』。唐乾寧中重修。宋皇祐中,復加修治,且浚治池壕。嘉定十六年,乃按羅城重加繕治,并修諸城門。元至正十三年,增」 築加廣,內始甃以石,開塹遶之。明嘉靖二年,重修,樓堞女牆,悉易以新磚,高四尺六寸,厚一尺。復濬鑿內外池:「外池東廣十丈,深一丈;西廣八丈,深一丈二尺;南廣八丈八尺,深九尺;北廣五丈,深八尺;內池俱廣一丈八尺,深七尺。」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加增築,增高女牆六尺四寸。并
二為一,約廣一丈,中設孔竇,可發矢銃。凡女牆十,則置砲臺一,城自是益堅。
外縣
蕭山縣城池 ,未詳創始久廢。明嘉靖三十二年始創建。周圍五里,高二丈五尺,闊二丈二尺。四門:東達台,南拱秀,西連山,北靜海,各設月城。門之上各建有樓,曰「近日拙政」 ,聽潮修文。雉堞二千五百八十有五,鋪舍二十有三。下設水門三,外設弔橋四。城外地因取土築城,遂以為壕。各深一丈五尺,廣三丈,長總計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
皇清順治十年、十五年、康熙八年重加修築。
諸暨縣城池 舊城不知築於何年,圍二里四十八步,高一丈六尺。唐開元中,羅元聞建東北門,天寶中建西南門,吳越王錢鏐修築之。明洪武初,重築州城,左浣江,右長山,圍九里三十步,為門者五:東迎恩,南迎薰,北朝京,西西施,而水門不名,嘉靖中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每堞增高六尺、并二為一。凡堞皆
有隙凡數堞,間增一砲臺。
餘姚縣城池 築於三國吳。圍一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厚倍之。元至正十九年,復城之,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延袤九里,高一丈八尺,基廣二丈。陸門五:東通德,西龍泉,南齊政,北武勝。後清水門二,四面引江為壕,可通舟楫。明洪武二十年,增治壘堞,後漸圮。嘉靖三十年完葺,遂改其東門曰「澄清。」
皇清順治十五年,每堞增高六尺,并二為一,廣二丈。
其中開隙以便發矢,銃凡十堞,間增置砲臺一。上虞縣城池 舊無城,元至正二十四年,始建議築縣城。東南平衍,西北因山為隍,西南則跨長者山。周圍凡十有三里,高二丈,厚二丈五尺。置樓堞,作五門:「東通明,南朝陽,西畫錦,北豐寧,西南金罍。」 水門三,在金罍、晝錦、通明之旁。明初拆毀,嘉靖十七年乃即故址復建,甃以石。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舊堞高六尺,凡一丈,併二為一。
堞,開大隙,可發矢銃,又計遠近,設有砲臺。嵊縣城池 ,創始莫考,宋宣和三年修之。慶元初,溪流湍悍,城被嚙,復累石為堤百餘丈以捍城。明洪武間重築,堤亦就壞。弘治築堤,約高三仞,廣稱是,袤二百四十五丈。嘉靖三十四年,尋故城址,大興役築。城前臨溪,後跨山,高二丈有奇,厚一丈有奇,周圍一千三百丈有奇,內外俱甃以石。為門四:東曰「拱明」 ,西曰「來白」 ,南曰「應台」 ,北曰「望越。」 門外有甕城,門上有樓,扁其樓東曰「凝翠」 ,南曰「可遠」 ,西曰「長清」 ,北曰「迴峰。」 東北間為陡門,陡門上有亭,扁曰「溪山襟帶。」 北門右有瞻宿亭一,稱「四山閣。」 東門右有亭,曰「騰蛟」 ,西門左有亭曰「起鳳」 ,為儆鋪若干所,敵臺四所。城內有餘城六尺餘,有馬路六尺,城外路與內稱。萬曆十二年重開「化龍門。」 明年,修「四山閣。」 天啟七年,門樓俱圮。崇禎元年重建。
皇清初,五門樓、四山閣、城垛俱圮。順治五年重建。《康》
熙六年補築
新昌縣城池 ,「新昌舊有土城,高二丈,厚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