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尺,周十里,久廢無考,惟「迎恩、鎮東候仙」 、「共仁」 四門,名存而已。宋時築東堤以捍水患。明弘治十八年,始築洞門於祥溪廟右。嘉靖十一年,重加修築。城門四:東應台,西通會,南仰山,北「濟川。」 城上為女牆,為窩鋪,門上為譙樓,門外為子城,內外馬路各一丈有奇。東北引溪為池,西南面山。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雉堞,重加修葺。

紹興府關梁考一    府縣志合載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大閘關 在府城北三十里三江所。

錢清關 在縣西五十里。

離渚關 ,在縣南四十里。

清潭關 在縣西八十里。

花街關 在縣西南四十里。

三江關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洪熙間,巡按御史尹崇高奏廢之。

蒿陡關  、平水關 「二關,俱明洪熙元年御史尹崇高並奏革,後工部分司仍遣人抽分。」 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張鑑復申革之。其山稅鈔銀,則帶辦於縣,後山民相讎,遇採伐者仍以匿稅越訟於杭之榷關,重為民病。嘉靖四十五年,來榷者知而禁之。

府城內府橋 在鎮東閣東。《寶慶志》云:「舊以磚甃,不堅久,郡守汪綱乃盡易以石。橋既寬廣,翕然成市。」

酒務橋 在府南一里

鳳儀橋 在府南百餘步。俗呼「懊來橋。」 以近司獄司,故名。

拜王橋 在府西南獅子街。舊傳,錢王鏐平董昌,郡人拜謁於此。又名「登瀛橋。」

北海橋 在府西北二里。俗傳唐李邕寓居之地。

火珠橋 在火珠山下。今名「弘濟橋」 ,又名「寶珠橋。」

萬安橋 在府西北新河。蜀馮氏居於河之北,築園於河之南,作橋以通往來。

江橋 在府東北二里。宋江彪所居之地。今郡人以為「江文通故居」 ,非也。

草貌橋 在府東北。舊傳此地在州城外,俗謂徵稅之所為貌。此以在郊,故名草貌。

題扇橋 在蕺山下,《晉書王羲之傳》:「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華鎮《考古》云:「舊橋在解慍坊,狀元橋 在府東南四里許,守時詹騤所居里也。」

竹園橋 在禮遜坊

都亭橋 在禮遜坊。《越絕書》:「秦始皇東遊之會稽,以甲戌到大越,舍都亭。」 都亭之名始此。旁有廢井,傳云薊子訓賣藥之所。

大夫橋 在東郭。唐張志和所居里也。

望花橋 在府學前。其地多蓻花為業,蓋宋時始。

鍾離橋 在府南二里。漢鍾離意遺跡。

仰盆橋 與覆盆橋相望,中小橋曰望郎橋,在府東南三里許。相傳是朱買臣出妻遺跡。然買臣是吳人,今《姑蘇志》具載之。大抵越中所傳買臣事,多由「會稽」 字傅會。

斜橋 在府東北三里。其旁多客邸,四明舟楫所集。

廣寧橋 在都泗門內,漕河至此頗廣,橋上正見城南諸山。宋紹興中,韓有功復禹為士子領袖,暑月多與諸生納涼橋上。有功沒,其徒朱襲封亢宗作詩懷之。明隆慶中,漸圮,華嚴寺僧性賢募緣重修。

鏡水橋 在府東四里許。宋時趙處士仲微所居。

杜浦橋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漕河旁。自此而南,水無際,鷗鷺翔集。過三山,遂自《湖桑埭》入鏡湖。

柯橋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漢地理志》:「上虞縣仇亭柯水東入海。」 或云此即柯水橋。東有城隍行宮。

魯墟橋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南為漕河,北抵水鄉,如三山、吉澤、南莊之屬。又北復為漕河。漕河之北,復為水鄉,渺然抵海,謂之「九水鄉」 ,蓋大澤也。

梅市橋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