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璧于井

卓錫泉 在智者嶺,智顗註《涅槃經》處。

「墨池 」 ,在華頂峰。有王羲之墨池,在李白書堂側。

僊居縣

括蒼山 今名「蒼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高一萬六千丈,登之見東海。又名「天鼻山」 ,巉巖四絕,俯瞰諸山,綿亙三百餘里,殆台、金、溫處四郡之嶽云。

福應山 在縣東二里。東嶺山半,縣治之龍首也。虯松古柏,浮屠亭榭,為一邑之勝。宋皇祐間,縣令陳襄令邑人建浮屠於上。自是取青拾紫,代不乏人。

漁潭山 在縣東南五里。下瞰深潭,每二、三月桃花盛開,巨魚如織。

安洲山 在縣東南五里。舊名「管山」 ,又名「九旬山」 ,上有潭。唐武德中,僧灌頂講經於此。時漁者甚眾,灌頂勸止之。忽一夕風雨,旦視之,則為洲矣,故更今名。

石龕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石室可容千人,俗傳昔有神棲焉。

峽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蒼山之趾,下有純熙觀。

紫籜山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竹山。」 唐明皇夢一人紫服,自稱竹山神,來獻瑞鳳,翌日果有鳳翔,遂改今名。

三井山 ,在縣北三十里。

盂溪山 在縣西北十里。溪流環繞,即杜氏二女成神處。舊建「慈感廟」 於側。宋宣和寇起,民保聚其間。寇至,見雲霧杳冥,草木間旗幟隱隱,懼不敢犯,民賴以全。

綵仞山 ,在縣北二里。

青圭山 ,在縣北十餘里,一名「青尖」 ,即紫籜山之趾。上有峰如圭,聳然特秀,左右二小峰若輔弼然。

陽澹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陽峰。」 上多沃田,登之萬山皆伏。

桐林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從巃崆山中行二十二里,若棧道,忽豁然人煙相望,如讀《桃源記》。居人多以楮為業。

西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張阜山也。翠屏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蒼翠鬱蔥,日霽光搖,嵐氣飛舞,若艷裝帳列,拱麗一方。

水簾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有瀑,若簾垂,四時不竭。

韋羌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境險峻難升。上有石室戶牖,至春深霧重,樵者隱隱聞鼓聲,蓋神僊所宅也。

新羅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枕海山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俗傳其趾與海通,潭水潮汐相應。

玉几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金山下,俗呼為「船巖。」 山北有二潭,潭之下有巖,三面壁立,名「瑤崱瀑。」 每雨初霽,則飛濺如虹。

金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多獼猴,俗傳謂之「鵝頸山」 ,突起如覆鐘。

靈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淨梵院之上。以禽獸不棲,故名。

白冠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傳曾有仙人戴白冠往來其上,又曰白鸛山,以是山常產鸛也。雙魚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前後二山,狀若遊魚。宋蔣晉嘗題「鯉嶼浮嵐」 ,即此。

東山 一在縣西北六十里,宋林達本所隱處,內曰「芝巖」 ,外曰「紫巖。」 一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濡巖後。又一在橫溪之北,縣西七十里。

凌雲山 在縣西八十五里。石屏山即在其下。旁有一巒,形如將軍,名「隱將巖。」

金峰山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即萬竹山巔。披雲山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遙望煙雲繚繞,紛披如畫。

小桐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層崖陡峻。烈女湖在其麓。

曬馬坪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上合山之上。山口一徑狹隘,拾級而登,其頂坦平,廣可數頃,林木鬱茂,中有古湫,蔭溉甚遠,與天台界接。鑊底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與盛旄山連。週迴皆山中寬敞,曾屯數萬人。

紫岷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接天台界。

道赭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由方山上山嶺險隘難行。山南即永嘉界,通張溪。

嶠山 ,在縣西九十五里,凌雲山之西。一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