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狀元峰 在縣南二十里。山極高峻,為一邑藩屏。宋葉夢鼎讀書于此,後以上舍釋褐,人呼狀元,因名。

鹿頭峰 ,在縣西一百里,與天台接。

天女峰 ,在縣北四十里,以形似得名,又名「丫髻。」 上有小庵,海中人望餘山皆伏,惟天台華頂與此峰屹立。

鬥雞巖 在縣北三十里,兩峰對峙,如鬥雞狀。明張岵以御史歸里,聞靖難,投巖下碧潭中。「千丈巖 」 ,在縣東南二里。

摘星巖 在縣南三十五里。

壽星巖 在縣西南一百里。亦名「老人」 ,以山如老人狀,故名。

石姥巖嶺 在縣南九十里,一名「寧和」 ,以有石姥神,故名。

戰坑嶺 在縣南百里。危峻難登,俯視大海。桐巖嶺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佹橋嶺 在縣南一百里。兩石峙立如門,以小木橋跨道下有泉湍急,穿洞而出,道甚險隘。寧和嶺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與臨海界。仙巖洞 在縣南一百里,界臨海,絕頂有石龕,深十丈餘,高半之。

紫溪洞 ,在縣北四十里,地幽阻,僅一線道,內有僊人洞,四壁皆巖,可容千人,中有仙跡。明季有僧立庵居之。

海遊溪 在縣南七十里。東流五十里入海。寧和溪 在縣南九十里。源出天台及屈母山,北流四十里,又東流一十里入海。

上白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傳「狐嘯溪。」 源出天台華頂,東北流八十里,會于大溪,由雙港渡東流入于海。

柴溪 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蓋蒼山,四十里入海。

茶山黑龍潭 在縣東北九十里。三潭水三色,中潭圓如井,上有飛瀑下瀉崖谷,結屈如三葉屏風,上潭壁立不可登。以下三潭入《祀典》。白龍潭 在縣西三十五里。其上崇巖插空,雲氣澒洞,世傳龍常見于此,鱗甲瑩如雪。

秋水潭 在縣東南一百里。一名「玉溪。」

孝女湖 在縣西三十里。舊傳,唐時有汪氏女,苦節不嫁,耕織以奉其親。親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親沒,建塔報焉,遂以此名湖與山。

新泉井 在縣學。宋縣令李知微浚。

太平縣

百千山 :在縣治北。縣之據山也。

官鑑山 :在縣治西北。

鳳凰山 ,在縣東五十步。

石牛山 ,在縣南一里。

鳳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形如飛鳳,其下有《孝感坊》。

白峰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巖石巉險,巖畔穿石洞,其下有廟。

屏山 在縣東三十里。東西二石聳立如屏,屏有古藤繞纏,冬寒不凋。

葉茶寮山 :在縣東三十里。昔有隱者于履居之,山際有應聲巖。

王城山 ,在縣西北三十三里。邑之鎮山也。本名「方城山」 ,絕罅,壁立如城。相傳越王失國,常保此山,唐天寶六載改今名。

樓旗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曰樓崎,又呼為天馬山。極雄峙,海舶率視為嚮背。

金山 在王城山西北,上銳下闊,宛若金字。宋侍郎王居安築室面之,號金山堂。

華蓋山 在王城山西北,下有金僊寺,東南有虎頭山。

虎頭山 :在縣西北三十三里。

盤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黃巖境上。

嶠山 在縣西十里,一名「溫嶺。」 有東西兩峰,東大西小。其地常燠少寒,故名「溫嶺。」

龍鳴山 在縣西四十里溫嶺南。上有龍湫,舊傳有龍鳴。

西原山 ,在縣西十二里。其絕頂有丹竈、丹井。唐張兆期修真于此。

湖霧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天馬山 在縣治南稍東十里,如天馬騰空。石盤山 在縣南二里。自鴈蕩至此,綿亙起伏六十餘里,山脊平衍如盤,有二石筍,巍然並峙。下有石潭三,其形如斧,亢旱不竭。

大雷山 ,在縣南十七里。周三十餘里,峭拔峻絕,上有龍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