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馬鞍山 ,在縣南四十里。由大雷山行踰二十里為馬鞍山,又十里至玉環山。

金竹山 在縣南四十里玉環鄉。連馬鞍、丫髻為竹岡。

丫髻山 在玉環鄉

玉環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海中。山北有峽如門,名「楚門」 ,海艦由此出入。《輿地志》:樂清東南港有地肺山,一名木榴山,因避錢王諱,改今名。又宋高宗南渡,遺玉環于此,故名。

靈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楚門港,上有靈山寺焉。

五龍山 在縣東南八里。一名石夫人山。因山脊有石聳立,如婦人危坐,俗呼「消夫人。」

雪山 與獅子山相連,一曰「晉源山。」 南有百丈巖、羅漢洞、智者泉、荷花池、碧蘿潭。

盤馬山 在縣南三十八里海上。山形四斷,盤旋如馬。

大唐嶺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山脈由盤山北折而來,其嶺始通,自唐改名。

玉山 本名白山,在縣西北三十三里,唐嶺分支。山巔有石,色白而潤,故名。崖上有「玉坡」 二大字。

白塔山 在縣北三十里。舊傳山有石塔,遇晦則光彩旁燭,土人異而撤之。頂有龍湫,亢旱禱雨即應。又名石潭。其下環數十里,居民每望銀瓶,見輒雨,其鄉亦號「白塔里。」

天王山 :在白塔山東。

丹崖山 ,在縣北三十里。崖石俱赤,有金銀星。舊傳葛洪煉丹于此,有池焉。

靈伏山 一名小茆山,縣北三十里。山形如龍,布爪而伏。又其上有龍湫,其龍伏而不見,故名。新建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山渡水而南,有石嶼,一曰「雙嶼。」

桂巖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長沙之北。山原平衍,有岐頭山,與驪洋對,今隘頑所置烽堠于其上。

松門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伏龍山 在松門衛城,一名「常寶山。」

茶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舊屬茶園。

蒼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石塘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海島中。居民甚多。明初倭寇數犯徙其民遂空。

積穀山 上銳下闊,如積穀場圃狀,故名「賞頭山 。」 山下有石,闊尋丈,竇而得泉,居人皆汲之。

悟空山 ,以悟空寺在焉,故名。

三女山 有三石松,狀號石松。潮平則沒,舟行必避之,世傳如來出世。山距東鎮一港云。丕山。

赤嶕山

大陳山 自「積穀山」 以下至大陳山,皆在東南海島中。

黃監山 在縣東三十里。長嶼深谷中產石,堪為橋梁柱礎。有石婦人立于上,俗呼為「石新婦。」 披雲山 在縣東三十里。每雲冒則雨,居民常以為候。又名靜應山。

北五龍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上有書院,宋陶昭建,繪淵明小像于壁。

鎮巖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迂圃後山也。中多奇怪,有二石壁,高廣四丈,前有小石井,久旱不涸。後山有崇巖,巖中有大小二石佛。

阻浪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陰踞海,浪入時藉以為阻,故名。

石黏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纍石相粘,故名。大濟山 ,在縣西山門鄉。

曠望山 在縣西二十三都。又有花塢山、大小烏山 在山門鄉南海中,水通花塢,舊名「烏根」 ,今海亦名「烏洋。」

百丈巖 在五龍山橫湖上,一名白象巖。世傳有禪師來遊,曰:「吾百丈禪師也。」 故名。又名拍掌巖。

太平巖 ,在縣東十五里。高三百餘丈。鄉名「太平」 ,取此。

溫嶺 在縣西十里。其地多溫少寒。

梅嶺 在縣治西,通溫嶺、西江下。

半嶺   月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嶺西黃巖、柏嶴、繡嶺至盤山,實溫、台分界,故名「半嶺。」 又傍有月嶺,形如覆月。

梅花洞 ,在小泉村,有庵。明逸士林元振、翁子實、丘海、何及、丘鐔、王禮、何起直、狄常、程完常於此結吟社,號為「花山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