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童嶕 》在東南海上有上下二處,天晴分明,突見陰雨,或見或伏,風雨大作,望之如傘、如船、如屋,舟人不敢過其側。

橫湖 在縣東百丈巖下,凡東南溪流三十有六皆會焉。地最窪下,稍雨輒溢,田渰沒。

迂江 在新河城外,闊二里,凡水鄉月河及山谷諸水,皆至此入海。

溫嶺江 在溫嶺南,俗稱「江下。」 南出山門港、楚門港入海。凡海艦西去溫州樂清,北至府城黃巖,率于此艤舟云。

松門港 在甘嶴海口。過此為石塘山。

大閭港 在長沙海口。南有驪洋,其下有驪龍窟出此,茫無畔岸。

楚門港 :在楚門城外,通山門港。此外海洋無際,海艦于此出入,故曰「門。」

迂浦 在縣十都,近海。凡水鄉河涇,皆由此宣泄云。

白龍潭 在方巖山上。春夏晴明,遠望有白練布于巖上。嘗有樵者見小蜃噴涎沫,有異香,用石投之,水輒湧出。

台州府城池考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臨海縣附郭。

台州府城池 周一十八里,長二千四百九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唐杜伏威建。宋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國,墮其城,後再築。慶曆五年,海溢城壞,彭思永攝州事,重新之。明年,守元絳增甓作九門,捍外水,疏內水之壅,析為三支。嘉祐六年,復壞,守徐億用牛踐土而築之。熙寧四年,守錢暄又累以密石,且濬湖,以「其土實之。」 淳熙二年,守趙汝愚又繕築焉。三年秋,大水,城幾墊,守尤袤,修之。門七:南曰鎮寧,今名南門,樓曰「神秀」 ;正南曰興善,樓曰「超然」 ;東曰崇和,今曰東門,樓曰「惠風」 ;西曰括蒼,樓曰「集仙」 ;東南曰靖越,今名「下門,樓,亦曰靖越」 ;西南曰豐泰,樓曰「霞標」 ,今塞;西北曰朝天門,今名西門,樓曰「興公。」 自宋以前,城凡八修,元明間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五年,署台道右藩胡文奕署台府推官。

王陞奉檄督修垛口,增高三尺,并三為一,規制巍壯,屹然改觀,稱「金湯焉。」 按:宋時因城址地柔,屢遭水衝。嘉祐間,郡守徐億築實其基,用牛踐而築之。每日穴所築地試水一盂,平明開視,不漏乃止。熙寧間,郡守錢暄復浚東湖以受其流,水患乃止。

海門衛城 在府城東南九十里三十八都,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高二丈五尺,周迴五里三十步,長一千三百一十丈,垛口八百三十個,三面依山,一面阻海,北面去城一里平川陸地。按:以下係「府屬衛所城」 ,俱附於後。

前所城 在縣三十都,海門衛東。城高二丈三尺,周迴三里六十九步,垛口三百二十個。明洪武二十八年建。

桃渚城 在縣三十都,海門衛東北五十里。城「高二丈二尺,周迴二里七十步。」 明正統八年建。三面枕山,一面臨海,最稱雄壯。

外縣

黃巖縣城池 :「舊城周邑之域,九里三十步,或云四百五十步。」 唐上元時築。明初永嘉侯朱亮祖重築,周三里。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城沿海防倭衛所,撤石料徙之海門。嘉靖壬子,倭大入,以無城,故令高材請城今處,汪汝達竣其事,周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門五:東鎮海,南迎薰,西液金,北拱辰,東南應秀,南北二門,增設敵臺。北門外復設丹崖第一關。初,城北枕澄江,右臨西港。汪令于東南鑿河,廣十丈,北入江,西達于港,環抱於外。鑿時得古硯,鐫「金帶」 二字,遂名金帶河。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并堵,設瞭臺四。

天台縣城池 ,舊無城垣。吳永安中,于縣治築牆,周圍四百餘步,高丈五尺。宋宣和三年重修。明嘉靖乙卯冬,倭寇深入,無險可憑,公私廬舍,悉付烈燼。邑令馮蘭建議築城,經始于丙辰春,至丁巳冬,令鍾鈕迄工。周迴五里,延袤計一千三十九丈七尺,高厚一丈八寸,垛堞一千五百八十。開大門四:東應台,南玉笥,西通越北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