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留賢橋 在縣西二十里。宋淳熙十六年,郡守沈作賓建。

八疊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康熙八年重建。後嶺橋 在縣西北四里。舊名「昇仙橋。」

洪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宋紹興三十年建。重暉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柘溪橋。木龍渡 在縣東十三里。

黃家渡 在縣東二十里。

三十六渡 在縣東二十里。自潮際至小芝,凡三十六節,故名。

邵家渡 在縣東二十里。

萬村渡 在縣東三十里。

下渡 在縣東南二里

兩水渡 在縣東南五里。

涇山渡 在縣東南十里。

唐家渡 在縣東南十里。

亭山渡 在縣東南六十里。

西岑渡 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新婦渡 在縣東南六十三里。

上十渡 在縣東南九十里。

柵浦渡 在縣東南一百二里。

連盤渡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姥窟渡 在縣南一十五里。

西江渡 在縣西一里

三江渡 在縣西十五里。舊有官渡埠頭,歲久漸壞。明嘉靖戊戌,同知朱世忠、邑令劉大直移徙上流里許,築大埠,造巨船,建濟川堂。買廢寺田三十畝,給篙工。民多便之。

白貓渡 在縣西二十里。晉薛長官嘗覆舟於此,白貓同溺,故名。後誤為「白茆。」

石:請幫助識別此字。渡 在縣西二十里。張家渡 在縣西三十里。

仙人渡 在縣西三十里。

中渡 在縣西五十里

曹庵渡 在縣西五十里。

山石渡 在縣西五十里。

黃巖縣

縣橋 在譙樓前,宋宣和五年建。明隆慶二年,令楊廷表重修,增二橋於左右。

永寧橋 在縣東

花柳橋 在縣民和堂西。宋開禧年間,知縣趙汝伯建。

桂枝橋 在縣東二里

新羅坊橋 即清水閘

東門橋 :在鎮海門外。

大南門橋 在迎薰門外。

金帶橋 在應秀門外

孝友橋 在縣西一里。修六十丈,廣三丈,跨大江別浦。宋元祐中,知縣張元仲累石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橋。元末年圮,後趙伯雲重築。橋有五洞,橋面亦五折。

三洞橋 在縣西一十里。

李進士橋 在縣西四十里,進士李滔建。下盈橋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

「錢嶼南橋 」 、「白塔橋  」 、「三嶼橋。」

應田橋

下橋 俱在縣西南五十里。

新城橋 在縣西北一十里。

塌水橋 在縣西北一十里。

頭陀橋 在縣北二里

利渡橋 在縣西十五里。舊為斷江渡。江流湍急,善溺人。明萬曆丙子冬,死者尤甚。署縣事推官樂義因地方之請,欲倡義建橋。未幾,袁令應祺至,復召父老估勘,庀工興築,期於必為。己卯秋告成。

五里牌橋 在縣北五里。

戍浦橋 在縣北七里。一名「陳晏橋。」

鶴林橋  、下埠橋  、唐門橋。

王店橋

橋亭橋 俱在一都

巖頭橋 在縣北一十五里。

利涉橋 在拱辰門外澄江上。舊為江亭渡,宋嘉定四年,令楊圭建。長一百丈,廣三丈,為台、溫通衢。

斷江渡 在縣西一十七里。今建利渡橋。白石渡 在縣東北一十里。

丁家渡 在縣西五里。有丁氏婦死節于此,故名。

亢山渡 在縣西二十五里。里人鄭于礦造義舟以濟往來。又置田一十畝,以備修舟。

東江渡 在縣北一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