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為其大將胡進思所廢,時忠懿王俶為台州刺史,進

思迎立之。元豐中,王之孫暄知台州,其子景臻自郡 入」都,選尚仁宗女,是為「秦魯長主。」靖康末,北騎犯闕, 主避兵南來,因遂卜居。後數年,詔即州賜第。主享之 二十年,壽八十六,薨于天台。其子伯誠居之。又二十 年,官至少師,年亦八十餘。少師子即處和也。處和之 女,又自台州被選為王妃。去歲處和既為執政,別營 甲第,南北相望甚夥。一家盛事,常占此境。

《寧海縣志》:宋紹興十五年,浮門漁人于海上獲一琹, 視其腹,題云「臣雷某造。」縣令張公秀市以獻於思陵。 思陵見之淚下,乃建炎時渡海所失物也。

響石在朱嶴五里許。往來行者,以石扣之,清亮作磬 聲。相傳自唐宋以來有此,移之他處無聲,仍還故地, 復響,殊為怪異。

大溪之南,昔有櫟木林。一夕大風雨,林中作數百人 聲。詰旦視之,枝幹皆成連理,今其鄉名緣此。

成、弘間,《一條鞭》之法未行,一應公燕,俱係坊里長備 辦,有司止圖繁華,一有不週,則扑責隨之。鄉飲酒排 列數十席,海陸珍羞全具,豬裝象,羊裝豸,鵝裝鳳,一 舉輒廢中人數家之產。

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大雷風,台州東門外湖邊有大 木,已倒朽。六年一夕,忽復植立重生,有司親往視之。 後刻其木為神像,立廟祀之。或云即關聖廟神像也。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四月中,有抄化頭陀名蔣計,寓 西門石佛寺,自稱「彌勒再世。」凡募緣所得錢物,悉以 予人。鄉城信之,莫不受持。至六月中,侶徒數百人潛 「住寺左右,約夜半赴軍器局取兵仗,劫府縣庫藏。」寺 僧告變,兵巡道命中軍帶兵圍寺,賊眾悉就擒。所獲 行李,內所藏皆王者服仗,事未申報,杖斃十餘人而 寢。

萬曆三十年壬寅六月,亢晹不雨。邑令熊秉衡取水 白龍潭,縉紳士民俱赴郊外迎接。過中津,浮橋斷,淹 死青衿三人,百姓四人。

城北後嶺為郡城來龍過峽小跌斷處。萬曆中,司理 劉起元,貴州舉人,識堪輿術,因不得于邑之名紳顯 宦,詐稱「修培後嶺,風水當有大拜者」,陰將過峽,來龍 鑿斷。相傳開鑿時血自土出,從此邑人文漸衰。後起 元罷官歸里,兩目皆瞽。

明萬曆三十五年秋,芝生於儒學東齋之「冬青樹」,三 本,大者五層,玉色而紫紋,時或變而微紅。

巾子山二峰:一云「文筆」,郡中科名父子聯登,兄弟同 榜皆賴之。一云「火星」,故往往有回祿之災。昔人鑿黃 泥塘、洗馬池、荷花塘及二十八宿井以制之。又云「山 上不可栽木,自崇禎十一年大風,木盡拔,自此火患 漸減。」又云「兩峰象豸,多出侍御。」

台州府部雜錄

《輟耕錄》:「吾鄉于佩遠先生題金鰲山詩曰:『金鰲之山 金碧浮,重元寶坊居上頭。鐘聲夜度海門月,樹色遠 攬豐山秋。龍伯國人真妙手,掣此巨靈鎮江口。丹丘 逸士來跨之,石窪為尊江當酒。黃鬚天子七寶鞭,黃 頭漁郎櫂江船。百年塵跡果何在,芒碭雲去山蒼然。 歷試諸難固天造,中興開國何草草。腹心有疾日月 昏,英雄無聲天地老。兩宮不歸汴水流,此地空傳帝 子遊。惜無健筆驅風雨,一洗江山萬古愁』。」此詩至今 膾炙人口。山枕海,屬臨海縣章安鎮。初,宋高宗在潛 邸日,泰州人徐神翁云能知前來事。群閹言於徽宗, 召至,以賓禮接之。一日,獻詩於帝曰:「牡蠣灘頭一艇 橫,夕陽西去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上金鰲背 上行。」及兩宮北狩,匹馬南渡。建炎庚戌正月三日,帝 航海次章安鎮,灘淺,閣舟落帆於鎮之福濟寺前以 候潮,顧問左右曰:「此何山?」曰:「金鰲山。」又問:此何所?曰: 「牡蠣灘。」因默思神翁之詩,乃屏去警蹕,易衣徒步登 岸,見此詩在寺壁間,題墨若新,方信其為異人也。時 住持僧方陞坐道祝聖之詞,帝趾忽前,聞其稱讚之 語,甚喜,戒左右勿驚怖而諦聽之。少焉,千乘萬騎畢 集,始知為六龍臨幸。野僧初不閑禮節,恐怖失措。從 行有司教以起居之儀。山下曰黃椒村,村之婦女聞 天子至,咸來瞻拜,龍顏歡聲如雷,曰:「不徒今日得睹 天日。」帝喜,敕夫人各自逐便。故至今村婦皆曰夫人。 雖易「世,其稱謂尚然不改。」《宋史》但載御舟幸章安鎮, 而不見金鰲之詳。偶與張善初話鄉中舊事,因筆之。 善初,章安人也。

《名山福地記》:玉京洞在赤城右脅,蓋十八洞天之第 六,周三百里。《會稽志》載越之諸暨,亦有玉京洞。及考 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南馳縉雲, 北接四明,東距渤海,西通剡川。其說亦誕而難信。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東南四十里,舊傳司 馬承禎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後人重建此橋,錯 書「悔」字為晦,其義益舛。按《雲笈七籤》載:司馬悔山在 天台山北,係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山在天 台、新昌二境間,橋以山得名,非為司馬承禎設也。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