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卷目錄

 金華府部彙考三

  金華府城池考

  金華府關梁考

  金華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卷

金華府部彙考三

金華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金華縣附郭。

金華府城池 ,舊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宋宣和四年,知州范之才重築,周十里,基三丈,面廣三之一,高倍之。元至元間,詔天下墮城防,於是羅城盡隳。至正十二年,廉訪副使伯嘉納等仍其故址重築,厚二尋有四尺,高二尋有一尺,周一萬七千七百九十尺。城舊門十一,後窒其三,今存門八:東曰「赤松」 ,西曰「迎恩」 ,南曰「清波」 ,《長仙》《通遠八詠》,北曰「旌孝」 ,曰「天皇。」

皇清順治十四年,孫丕承奉憲檄修城垛堞凡二千。

「四百五十有四,敵臺十有五,守望之廬五十。」 本鎮官兵司城門鎖鑰,內各為盤詰之舍,設砲石《殳斨》干戈。壕南因大溪以為險,北東、西三面環城,鑿河以為固,跨弔橋以通行路。故兩浙城池,惟婺為首稱。但康熙甲寅後,以兵燹未及修葺。二十一年春,大雨,頹壞有至十餘丈者,郡守張公藎力為增繕,而防守加密焉。

外縣

蘭谿縣城池 :「舊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其門有四,東曰上門,西曰溪門,南曰迎麾,北曰北門。」 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久廢,歷代修築,皆無可攷。元季兵亂,城修於明初戊戌之歲,而改其東門為「安政」 ,南為「明德,西為清波,北為拱宸」 ,周七百八十餘丈。至乙巳夏,城圮於水,於是金華同知冀權來總修繕之役,又闢小西門以便出入。厥後屢遭洪水,城西南二隅與城外之市皆沒焉。正統戊辰,有括寇之變。時浙江按察使僉事陶成謂「是邑為要衝之地,不可不嚴守備。」 欲議修築而無址可城,乃命伐木為柵,以補西南二隅之缺,東北二隅則因其舊而修之。至正德癸酉,守土者乃尋本城舊跡,盡出民所侵,砌石為陡岸,上為「女牆。其三面則拆城內外居民階墈等石,緝舊補新,以備不虞。」 又改刱南、西北城樓,頗稱壯麗。

東陽縣城池 ,舊有土城,周十里,中為子城,歲久而圮。後嘉靖甲寅歲,倭寇豕突,戊午,知縣戴廷忞始築石城,厚二丈,高二丈四尺,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舊建門四:東曰迎陽,南曰雙峴,西曰瞻婺,北曰通江。邑人參議趙葉記。隆慶元年,知縣陳應春修。改東門為望峴,西為朝京,南為迎薰,北為拱宸。又四門:東南曰東峴,西南曰「西峴」 ,東北曰「新安」 ,西北曰「水門」 ,凡八門。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楊丕孟奉。

詔改修城垛。康熙十三年甲寅,寇亂,城悉壞。知縣胡

啟甲增修。二十一年久雨,城又壞,知縣俞允撰重修。

義烏縣城池 ,舊城周三里一十五步。建門五:東曰「東陽」 ,西曰「金華」 ,南曰「秀川」 ,北曰「會稽」 ,東北曰「金鱗」 ,歲久圮。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曹司賢築石門四:東曰「金鱗」 ,南曰「南薰」 ,西曰「迎恩」 ,北曰「湖清。」 又建槐花門於東北,一改為拱辰門,一改為通惠門,凡七門。崇禎戊寅,知縣熊人霖造七門敵樓。

永康縣城池 舊城,吳赤烏八年築,周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宋紹興間,城周三里三十步,門七。元初墮。至正十三年,環以牆,後圮惟北倚山,南阻水,以為固。明崇禎十二年,知縣朱《露刱》建東西二門,疊石為樓,東曰「在德」 ,西曰「多助。」

武義縣城池 舊城周一里一百八十步,宋紹興間廢。明崇禎十三年,知縣馮玶築石城,周十里八步,門七:曰「鎮東,曰來遠,曰文興,曰接龍,曰迎恩。」 又小門四。

浦江縣城池 :舊城周一里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三尺,厚如之。至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許河築,周五里一百二十步,建正門四:東曰迎春,西曰咸寧,南曰文明,北曰仙華。偏門五,曰小東門、小西門、小南門、小北門,又水門。

湯溪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十六年築,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