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八百五十五丈。至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劉以貞立石為式,城東門曰「迎旭」 ,西門曰「通衢」 ,南門曰「履華。」 北郭阻山,不通衢路,故不闢門。崇禎十二年,知縣羅洪基改造城,用磚石封砌,垛高四尺,計八百六十垛,周圍仍舊。

金華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金華縣附郭。

通濟橋 在通遠門外,去縣治西南一里許,通湯溪,達於衢州。「元大德四年,西峰寺僧宗信募緣刱造,未成。元統二年,浙東憲使徐奭奏請營造石墩十一,垛頭二所,高出水面四丈一尺,架木為梁,修亙七十八丈,廣二丈四尺,覆之以屋,如其修廣,為楹六十有四。明洪武三十五年燬於火,天順壬午年重修。嗣後遞毀」 遞修至

皇清初,知府張安豫捐俸首倡,功未就,陞去。至康熙

癸卯重建。庚戌,又被洪水衝壞中垛,知府吳翀及縣令李錦重修。甲寅,寇亂,盡燬。知府張藎及縣令王治國暫造浮橋以濟,雙溪水匯其下,西流入蘭谿港。

弘濟橋 在赤松門外,去縣治東南三里許。通武義、永康,達於處州。舊名「上浮橋」 ,以鐵索維艚二十有四,架板其上為梁,臨跨梅花洞水,長三十餘丈,闊一丈五尺。明成化十三年,知府周宗智重修。每舟往來,必候撤板,人以為病。正德間,郡守趙鶴乃架木為二垛以通之,水陸皆便。

皇清順治三年,橋盡壞。九年,縣令王世功重建。康熙

六年縣令邢振嵒修,九年縣令李錦加修「山橋 」 ,在縣北三十里,兩崖對峙,溪流折旋,橋翼然臨之,城郭全景,宛然在目。

松溪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通永康縣及溫台處,長二十五丈,楊棚溪水經其下,年久傾塌。明嘉靖丙申,巡按御史張景捐俸重造,復圮。丙寅,分巡僉事李穟用石修完。

白雲橋 即白田橋,在縣東十五里,北山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天香橋 ,在縣東三十里,《東山水》經其下。義井橋 ,在縣東四十五里。

五里橋 在縣東五十里,通義烏北山。水經其下,西南入大溪。

陶家橋 在縣東五十里。北坑水經此,西南流入大溪。

旌孝橋 一名「通遠。」 在旌孝門外,通義烏浦江。下為石墩,上覆以屋,山橋水經其下,流入大溪湖。凌橋 ,在縣東二十里,北山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含香橋 在縣東三十里。北山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郭婆橋 在縣東五十里。

義濟橋 在縣東五十五里孝順街,舊名「正果橋。」 上架屋,下匯北山諸源,合倒流水入溪。

皇清康熙四年重建,倍加完固,改今名。以上並《通義》。

烏東陽

小雙溪大橋 在縣東五十五里十三都大湖坂前。俞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杭慈谿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二仙橋 在縣東十二里。赤松水經其下,東南流入大溪。

靈泉橋 即「白泉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邢家橋 在縣東二十里。

明遠橋 即上目橋。在縣東二十五里。

協和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北溪山水經其下,南流入大溪。

拱極橋 即拱垣橋。在縣東三十二里。

迎春橋  洞殿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康熙年間新建石橋。

高橋 在縣南十五里。長沙堰水經其下,北流入大溪。

文明橋 即「枝柳橋」 ,在縣南二十里,南山水經其下,北流入大溪,並通湯溪。

杜家橋 一名「彌陀」 ,在縣西一里。

長安橋 即黃泥橋,在縣西十里,北山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西亭橋 在縣西二里。北山水經其下,西南流入大溪。

何婆橋 在縣西五里。以上並通蘭谿。

西來橋 即「和尚橋」 ,在縣北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