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湯溪縣

永濟橋 在縣西五里

表忠橋 在縣南十五里,忠烈陶公廟後。嘉會橋 ,在縣西十里。

白渡橋 在縣西十八里。

白龍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萬曆甲申年,知縣陳茂鷟始創石橋。汪文壁有《記》。

絣塘橋 在縣東十五里。

芝溪橋 在縣東北七里。

六渡橋 在縣北三里

官橋 在縣西十五里森琳湖畔。

酈村橋 在八都後溪。金聘造,其時遇仙王稍。官渡 在縣北十三里。

柴埠渡 在縣北二十里。

雙港渡 在縣北十八里。

元潭渡 在縣北二十里。

青草坑渡 在縣北十七里。

青陽渡 在縣北一十五里。

葉灣渡 在縣北二十里。

楊埠渡 在縣北二十里。

邵家埠官渡 在縣西北十八里。

金華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金華縣附郭。

府治 在子城內。唐、宋相仍。元時乃置浙東宣慰司於此,遂遷婺州路治於宋通判廨宇故址,即今府治也。明成化、弘治中,知府李嗣、周宗智、韓燾相繼修葺。其制:中為正堂,左為軍器庫,右為昌濟庫,東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翼以六房。兵房之西北為架閣庫,其後為司獄司。堂之前為露臺,為甬道,又前為儀門,為大門,堂之後為川堂,為退省堂。萬曆乙亥,豐城黃焯守郡,改建知府宅,於後堂之北,創樓五間,廳堂五間,并左右穿廊,其東宅、西軒仍舊。丁丑,王懋德守郡,重建儀門,移大門進一十餘丈,東偏為親賢堂,又東左為土地祠,修砌左右廊牆,面南臨街為屏牆。

皇清順治三年,為兵火所焚。十年,知府夏之中重建。

府正廳三間,扁曰「忠愛堂」 ,今更名「宣化宅」 ,在正堂北。東西耳房二間,後堂三間扁曰「義理」 「兼制之堂」 、穿堂三間,戒石碑銘一座,今燬。東西吏房二十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軍器庫一間、架閣庫一間,今燬。

經歷司 今移造《清軍道》基址。

照磨所 在儀門外左

分守金衢嚴道公署 按《通志》:駐劄金華府。清軍廳 在大門內,左宅即在堂北。

管糧廳 在大門內,右宅即在堂北。頭門外西南隅,新建「大觀亭。」

察院行臺 在府治東北,乃宋之州治也。布政分司 扁曰「端表堂」 ,在府治西北。明正統間,郡守蔣勸奉例創建。

陰陽學 在府治前。宋明遠樓故址,今廢。醫學 在府治西二里,今廢。

僧綱司 明洪武十五年設官,舊寓於無相寺。道紀司 明洪武十五年設官,舊寓於元妙觀。永濟倉 按《通志》:在府治西三百餘步,宋貢院故址。

金華縣治 在府治西二里。舊在府治東。唐開元中,刺史梁猷徙建今所。宋皇祐元年,知縣沈振重修,邑人唐仲友記。元及明因之。宣德八年,知縣郭瑛建門廊。弘治間,知縣曹斆、林釗繼建。正堂曰「宣化」 ,後堂曰「絃歌」 ,改「素絲」 ,修撰李旻記。萬曆四年,知縣張名藩重建。內衙廳三間,廂房各六間,重修大門及外屏牆,額曰「長山。」 古治譙樓在縣二門左,申明亭在縣門外左,旌善亭在縣門右,今廢。

轉運司衙 在縣治東三里許瑞安坊。宋轉運官行部公寓。

錄事司 ,在縣東二里許,廉訪司南,譙樓北右偏。元至元十四年,改州為路,循例建司,割大雲鄉隸之。

預備倉 五所按《通志》,東倉在孝豐鎮,西倉臨於江,南倉在金錢寺後,北倉在縣北關,中倉在縣南。

惠民藥局 按《通志》:在縣南百五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