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宋顒、魏廉繼修。正統間,又燬,知縣何宗海重建。成化間,知縣高鑑新譙樓。嘉靖十三年,知縣洪垣重建廳事。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張祚先重建大堂露臺。康熙八

年間,知縣徐同倫重修賓館、大堂、穿堂、譙樓。十八年,知縣謝雲從捐建內省堂、冰心廳、稽古樓、觀德廳及兩廊樓房、贊政廳。縣丞沈晟建飲冰亭、惜陰齋、儀門,并葺懷保堂。典史張奇新建內署三間,譙樓即縣之大門。申明亭、旌善亭并在仁政橋東。

典史署 在縣北七十六步。

孝義巡檢司 按《通志》:在縣靈山,舊鎮守百戶之署,明洪武七年建,今革。

察院行臺 即興聖寺故址,小分司在其東。明嘉靖十五年,知縣甘翔鵬撤寺新建。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府館址。明正統二年,知縣葉應誠建於儒學左。弘治四年,知縣王秩改今所。嘉靖十一年燬。十二年知縣洪垣建,今圮。按察分司 在縣東。明洪武三年知縣魏處直建,以待御史之行部。後建察院而司廢。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史朝富改射圃。四十五年又改射圃為社學。

府館 在城隍廟左。明成化四年,知縣高誼建。弘治四年,改為分司。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杜廉重修。今圮。

陰陽學  醫學 在城隍廟東。

僧會司 在上封寺

道會司 在延真觀

際留倉 按《通志》在縣治後。

預備倉 五處按《通志》,中倉在興聖寺

武義縣治 在府城南八十里。唐初建。宋宣和六年,縣令徐廣重建。元至元十三年燬。二十七年,監邑豈台《蒙古》即故地復創。至元丁丑又燬。明洪武「初,知縣錢樞重建。二十四年燬於鄰火。三十三年,知縣趙果重建。正統十四年復燬於括寇。」 景泰二年,知縣李文重建。天順三年,知縣康顒建後堂。成化六年,知縣陳璉建正廳。弘治元年知縣曾祿建幕廳。十一年,知縣胡琇重建後堂。十二年,縣丞潘棠建吏廨。譙樓即縣之大門。申明亭在大門外左。旌善亭在大門外右。布政分司 在縣東,今廢。

按察分司 在縣西一里。今廢。

公館 在縣西。明正德間,縣丞潘棠建。

府館 在縣西。明弘治間,通判施堯臣建。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惠民藥局 按《通志》,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法雲寺

道會司 在天齊宮

際留倉 在儀門東

預備倉 四處

浦江縣治 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宋紹興十六年,知縣蔣樞建。咸淳元年,知縣王霖龍增修。六年,知縣王安中建公惠堂。元至元二十九年,縣尹趙泰重建廳事、儀門、譙樓、吏舍。大德九年,縣尹蔣恕重修。後至元二年,縣尹林以任,至正三年,知縣張悅,相繼修葺。明洪武三年,知縣張希顏、正統六年,知縣丁銳,「相繼重」 修。成化十五年知縣秦蕃增新之。正德七年知縣鄒睨修建。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韓文明重建東西六房。康熙八

年,知縣毛文埜重修譙樓。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時泰重修衙署。譙樓即縣之大門。「申明亭」 在譙樓外左。旌善亭在譙樓外右。

楊家埠巡檢司 在縣東四十里。今廢。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一里。明正統六年,知縣丁銳建。成化十二年,主簿高顯、隆慶四年,知縣周點「相繼修之。」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一百步。明洪武三年,知縣張希顏建。

府館 在縣治南一里白佛東。

陰陽學 在三皇廟

醫學 在城隍廟側

惠民藥局 按《通志》:在縣南石橋下。

僧會司 在縣治南「聖昌教寺。」

道會司 在縣治南,《東嶽宮》。

際留倉 二所按《通志》,在東西兩廡下。

預備倉 二所按《通志》:在譙樓之東西。

湯溪縣治 在府治西南六十里。明成化六年,知府李嗣以其地僻阻,奏請析龍游東鄙金華西鄙蘭谿南鄙遂昌北鄙建縣。明年辛卯六月,宋約來知縣事,設治於官山。淳安商輅有《記》。

皇清康熙年間,知縣張元會重修「申明」亭在縣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