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澤朗山巡檢司 在縣東化北里,今廢。

南門稅課局 在縣南龍首橋北,今廢。

海口稅課局 在縣東南方民里。今廢。

逕上稅課局 在縣西南靈得里,今廢。

河泊所 在海口鎮,今廢。

海口場鹽課司 在方民里。

牛田場鹽課司 在時和里。

福清倉 在鎮東城南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萬安倉 ,在縣南萬安千戶所城內。明洪武二十一年建。

《豫備倉》四 ,一在雙旌門,一在時和里;一在光賢里,一在方民里。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南。

僧會司 在清遠里

道會司 在方民里

養濟院 在縣西隅。明知縣龐瑽重建。

義塚 在縣北隅彌陀寺後山。

福州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福州府儒學 :舊在布政司西北。唐大曆七年,移建城南興賢坊。乾寧元年,刺史王潮置四門義學。梁龍德初,王審知復置四門學。吳越時作新宮。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立為府學。有九經閣、三禮堂、黌舍、齋廬、兩序、庖次。熙寧三年火,郡人韓昌國以狀言於府,請自刱為門、為殿、為公堂,環列十齋。堂後別為室以藏書,又為堂以講議,為齋以處師友,合百有三十間。元祐八年,郡守王祖道復斥東西序之北,增齋十。崇寧元年,增養士之額,益廣為三百五十區。有御書、稽古閣二,養源、議道、篤說堂三,齋二十有八。紹熙四年,教授常濬建經史閣於御書閣之後。景定四年火,明年重建,立養源堂、奎文閣。堂之北立戟門、櫺星門,立學門於東,鑿池而橋。咸淳二年,帥守吳革重創經史閣於養源堂之東北,又有止善堂。其北創道立堂祠,濂溪以下諸賢皆附焉。元大德六年,教授劉直創尊道堂於經史閣之東。延祐四年,憲使趙宏偉拓禮殿,奉舊聖哲像於中,闢兩廡,塑從祀像,更立戟門、櫺星門。至十年,教授陳俊更尊道堂為「明倫堂」 ,堂之南建育賢門。明洪武四年火。七年,知府楊士英重建大成殿。殿之東為明倫堂,堂東西為志道、依仁、據德、游藝四齋。堂之北為尊經閣,為饌堂,為米廩。教官宅五所,列之東偏。成化十三年,知府唐珣大修廟學禮殿,撤舊明倫堂北卻三丈許重建。為間凡七,建常袞祠、名宦祠、鄉賢祠於廟門左右,齋舍凡二十有六。鑿泮池為橋,其上學門改正中南出。嘉靖十一年,建啟聖祠於廟北,敬一亭於明倫堂東南,勒御製《敬一箴》并《心箴》《視聽、言動》四箴。嘉、萬間,各相繼修葺。

射圃 「在學東。宋淳熙四年郡守陳俊卿刱,仍構亭其中,後廢。明宣德間改建今所。正統十年闢其地,建觀德亭。成化十四年,知府唐珣重建。」 閩縣儒學 在九仙山西麓。「宋慶曆中刱,甲辰重修。熙寧九年重建,崇寧三年修。元至元間燬,越五年復建禮殿及門堂齋廡。大德間縣尹吳鼎刱講堂,至正間置齋二於講堂之南」 ,明因之。洪武初,刱明倫堂,以禮殿為大成殿。十五年建饌堂於進德齋之東,立米廩。二十三年,巡按陳仲述等撤而新之。正統十二年重建,廣其規制。天順間,市民地,拓學前路。成化間,御史尹仁等市民居,闢法海寺地,以益其址。更建大成殿東西廡,東南為學門,殿後為明倫堂,左右列兩齋。徙舊「崇文閣」 於堂後。十二年,知府唐珣繪殿、堂、重刱,舞亭、墀道、門逕以至號舍,修建悉備。嘉、萬間,先後修葺。

社學九 :曰「河東」 ,在南津坊德貴巷;曰「普文」 ,在東門外易俗里;曰昌際,在南津坊溫泉坊內;曰鰲峰,在鰲峰坊;曰崇正,在喜壽坊;曰龍臺,曰長橋,曰沙合,俱在南臺嘉崇里;曰「藤山」 ,在下渡時昇里。

候官縣儒學 在官賢坊內縣治東。宋慶曆中建。熙寧九年、崇寧三年各修葺。景定癸亥,禮殿火。元至大二年復構,仍割縣東地,闢西廡,立從祀像。殿南立戟門,又南鑿池而橋,橋南為櫺星門,立射圃於殿之北,刱尊道堂於講堂之北。延祐五年重修。明因之。洪武初,堂之西南建儀門,北為中亭,以會諸生饌。亭之東西立「博文」 、「約禮」 二齋。宣德十年拓其基,重建「明倫堂」 ,左右為兩齋,東南膳廚,北為尊經閣,閣下為養賢堂。《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