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即其地也。唐中和間,盜盧約竊據是州,徙今地。宋宣和間重修。元至元二十七年,處州路總管幹勤好古、萬戶石抹良輔創議修築,因舊址之半,委麗水縣尹韓國寶督役,東北掘地為池,因土為城;南以溪為池,壅堤為城;西就山為城,並溪為池。至明仍舊,每加修築。嘉靖四十二年,知府張大韶重修加築,隨處包以石,頗稱堅緻。崇禎七年冬,行春門城樓傾倒,知府朱葵從新鼎建,扁其樓曰「開泰樓。」 八年五月初十日,大水,四圍,城垣衝塌殆盡。括蒼、南明、行春三門濱溪,被害尤甚,水從應星樓前衝城而入,淹沒官民廬舍。知府朱葵、推官王明汲親往相視,重加修葺一新。按《通志》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築。

外縣

青田縣城池 :城高二丈八尺,厚二丈,表以四門:東曰「龍津」 ,西曰「錦屏」 ,南曰「行春」 ,北曰「丹山。」 明嘉靖三十五年,縣丞熊纓築。三十八年,知縣丁一中改築城門。萬曆三十七年八月,洪水衝塌,三十九年,知縣方淡然改修。天啟三年,洪水衝沒民房,城垛傾倒幾半。崇禎五年,東甌寇至,震鄰邑,民徬徨無措,訓導王炳翰率士民告急。知縣翟士傑、縣丞胡中龍嚴加防護,重新修葺。縉雲縣 無城,有關門三:東曰東門,南曰南門,北曰「北門。」

《松陽縣 》無城,有關。門四:東曰「光華」 ,南曰「濟川」 ,西曰「治平」 ,北曰「朝天。」

遂昌縣 無城,有關門四:東曰「迎恩」 ,南曰「南明」 ,西曰「鎮西」 ,北曰「朝天」 ,俱屬短垣,依山臨溪。明萬曆丁未,知府鄭懷魁移文本縣知縣辜志會重加修葺,至今賴保障焉。

龍泉縣城池 ,元季胡仲淵相地將城之,欲南阻溪,西北跨天台、烏石,九始歷居、雲諸山,扺東垟而止。然三面阻險,惟東垟平坂,乃斜決大溝通溪水,蔓引為東城之壕,亦因壕以示城築當基之處,復先建四門以標的之,未果。迄今城門雖廢,而其壕猶有存者。

慶元縣城池 ,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陳澤始築,高十八丈,厚十四尺,一千五百六十垛,門四:東曰「豐仁」 ,初名「壽寧」 ,南曰「濟川」 ,西曰薰阜,北曰「雲龍。」 東、北中建望京臺。

皇清順治五年燬西北界,知縣張應亮從民請,增開。

小水門名曰「太平。」 西南倚山,西北臨河。東南鑿池,廣二丈,深一丈,東流至北,與大溪水合。明嘉靖四十一年,署縣事通判周紳改築西城於西山之巔,計六十餘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萬曆十六年四月,蜃水夜發,衝壞北城七十三丈,知縣詹乘龍重築。崇禎十五年,知縣楊芝瑞重修,環增磚垛三尺,建城樓五。

皇清順治年,燬其「四窩鋪一十二,東南敵樓臺各一。」

時壽寧山寇猖獗,不敢窺城而遁,邑人歡呼,稱揚功德。康熙七年,知縣程維伊重建城樓。四十一年,再建「望京臺。」

雲和縣 城池,無止,東關、西關,門樓各三間,以次民兵,以盤詰奸細。俱明嘉靖壬午知縣胡希銓重建。

宣平縣城池 宣邑,本村落,署之西偏,為巡司舊址。邑後瞻峰帶水,理經尋絡,苟簡為治。有關門四:東曰麗春,南曰迎恩,西曰太平,北曰拱北。景寧縣城池 :按《通志》無城,有關門四:東曰行春,南曰統政,西曰毓秀,北曰拱辰。

處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麗水縣附郭。

清香橋 通惠門西五十步。

張公橋 世傳呂洞賓曾洗紙被於下。

「濠頭橋  。」 「梨園橋  。」 「槐花橋。」

廣運橋  。「應星橋  。」 「黃靈橋。」

「明秀橋  」 、「樹德」 橋 以上俱在城內。

雨橋   、「丁橋   」 、「靈昭橋。」

「行春橋  。」 「桑溪橋  。」 「太平橋。」

「通濟橋  」 、「濟川橋 」 ,造舟為之,俱在城外《青田縣》。

永濟橋 :在上店,一名「上店橋。」

惠濟橋  、觀橋   、龍門橋。

「黃浦橋  。」 「小洋橋  。」 「鶴昇大橋。」

百丈漈橋 在南田水口。其漈去橋一里。麗澤橋 ,在縣南二里。

「攜仁橋  」 、「黃奧橋  」 、「謝橋。」

「潘橋   」 、「黃店橋  。」 「毓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