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鳳凰山 與「認榜」 二山相峙,若飛翥比翼,高入雲漢。

石龍山 西北數百步,蟠據若龍,伏而再起,穎如卓筆,因名《文筆》。

橫嶺 在治東八十里,連亙雲中,入於閩界。安溪 水出掛榜山下,東流過蓮橋,經龜田溪、銅缽潭,出芸洲橋下,合槎溪之流,匯大溪水。其間有長田堰,灌田四十餘頃。有永安橋、武定橋,又有六龜橋,今廢。

雲和縣

鯉魚山 ,在縣北五十步許。狀若魚首,有石室如魚口,最為秀拔。陟其巔,一境形勝,可舉目而盡。

龜山   、象山 俱在縣東二里。

婁狗山 ,在縣北二十里,為縣鎮。山上有石屋石筍,下有清泉,旱禱嚮應。山之麓有陰岩坑,金封塞。

鳳凰山 在縣西北五里。

牛頭山 山下有水淵,禱雨輒屢應。

大杉源山 西為雲和,東為麗水。

白龍山 環拱縣治,屹如屏嶂。頂有冷泉,出石竅中。又有龍潭,白雲從山頂起,則天輒雨。武岱山 中建庵宇,有石竅出泉,冬夏不竭。大雄峰即山之巔,為黃家畬,通景、龍慶三縣,舊有銀坑爐冶,今並廢。

香火山 在縣東三十里。昔人以山有靈應,往往埋爐以棲神。歲遇旱,尋爐以祈雨,輒應。安溪嶺 兩山叢峽,足以控禦。路通景寧,規溪潭 ,達麗水,界縣北之襟帶也。

宣平縣

占鰲山 從縣北二里而來。

台山 ,在縣北二十里。

歐溪山 在縣東五里。相傳歐冶子鑄劍於此。樓臺殿閣山 ,其狀儼肖。

礱坑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墨山 》「高聳千仞,其色黟然。」

栗山  、白馬山 :俱在縣西五里。

榲樣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山巔有唐葛周廟。俞高山  、玉嶺山 俱在縣南六十里。竹客嶺 又名「寨頭」 ,可防禦松陽分界。

東岩 在縣西五十里。四面陡絕,惟一徑捫蘿可入。一名「赤石樓。」

西岩 又西四十步,與東岩對峙。麗水何鏜《記》:海內稱十大洞天,括蒼居其一環。括蒼千里內名山川以什數。惟青田之石門為最勝,縉雲之仙都為最奇。穹窿崛起,中嵌洞穴,怪偉環峙,莫過於宣平之東西兩岩。

白泄岩 ,一名「雲岩」 ,高百餘丈,止一徑,可扳蘿而上。明正統間,寇亂,鄉人避難於其巔。

虎蹟溪 在縣南六十里。雙澗合流。昔有人擊虎於此,石上有虎跡存。

景寧縣

桂山 在治北。山上有突石,方正如印,旁生奇木以蔭之。自福建壽寧至此。

玉泉山 麓有泉滴岩,清瑩如玉,故名。有洗心亭,邑人胡岳建,又曰「鶴溪洞天。」

香山 對縣,又為天馬山,千岩競秀,為一邑勝概。

豸山 麓有釣臺古跡,世傳浮丘伯隱釣於此。筆架山 ,在縣北二里。

《敕木山 》,高數千仞,積雪經旬不消。

石牛山 在縣南二里。高百丈,頂有巨石,黑色,旋伏如牛,故名。

烏鐵岩 在治東半里。時雨初霽,石色如鐵。其第二峰尤陡絕。元末民避難於此,皆獲全。盧棲洞 ,唐道人盧敖栖其中。洞旁多筍,味甚佳,亦號為「盧筍。」 岩畔生竹,無風自動,人異之。沐鶴溪 ,古浮丘伯沐鶴於此,故名沐鶴溪,為一縣之勝。

大匯灘 東下五十里

處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麗水縣附郭。

處州府城池 ,據山為城,因溪為池,阻西北而獨守。東南城高三丈有五,周圍七百九十有二丈,為六門,北曰望京,東曰巖泉,東南曰行春,南曰南明,西南曰括蒼,西北曰會通。城樓六所,每所三楹,雉堞三千有六,守舍六十有九,官廳六處,月城四區,望樓二所,敵樓四所,萬象山八角樓一所,今廢。初,府城在今城東七里,人稱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