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石僧山 :在府城西四里。

天王山 :距府城二里。上建天王寺。

桃山 舊多產桃,去郡西五里。

小括蒼山 眾山環簇,狀如蓮花,又名「蓮花山。」 佛頭巖 下二十里,為青田界。

天堂洞 ,距城三十五里。上有迎天堂,下有蟄龍洞,祈雨輒應。郡東山之最高者。

桃花隘 ,麗、縉分界,守此則台、婺之變可遏。麗陽溪 溪設二閘,旱則閘入溪之水以灌城,潦則閘入城之水以歸溪。原有閘夫二名,以司啟閉,不知閘夫革自何時,并舊閘基蹟俱不可考已,一遇乾溢,惟受其害而不蒙其利。

浯溪 在太平有渡

洞溪 在東溪二里。唐貞元中,郡守李敬仲愛其林壑之勝,貿山築室,為棲隱之地,賦《洞溪十詠》。官滿,捨為寺。

大溪 有浮橋,又名「官渡。」 庠生王應瑞造船撥租作「義渡。」 當道旌其閭。

「碧湖 」 鄉人立市於此,以丑辰日集諸貨物交易,邑西一都會也。

貓兒潭 :昔有術者檄龍於百尺潭以禱,龍奔化為貓,入潭,故名。

石牛潭 又名「鏡潭」 ,為上遊諸邑要津。有通濟橋,維舟為浮梁。其法三年一修,五年一造。額設橋兵四十名,典守分坐麗、松、遂、龍、慶、雲、景七縣。每名均《徭編》銀五兩,半給橋兵工食,半解府為修造費。

甘泉 在黃山前渡

突星瀨 在縣東四十五里,一名箭溪。晉王右軍遊此,嘆其奇絕,遂書「突星瀨」 三字於石後。里人苦州縣摹打之繁,推石墮水中,又名惡溪柳灘 有渡。

《水東 》《沈岸渡》。

水障 用石礱甃堅固,水不為患,郡城賴之。按水障之設,所以障上流東衝,厥功甚大。

青田縣

青田山 ,在縣西北一里。

錦屏山 在縣西三里許。端方如屏几,蒼崖翠靄,猶錦繡然。

湧泉山 在縣東一里

東寶山 ,在縣東十里。高聳數十仞,廣倍之,儼如端冕正笏。

披雲山 ,在縣南五里。高數百丈,若雲翔波湧勢。

金田山 在縣北十里

大鶴山 ,為第十三洞天也,周迴五百里。又《永嘉志》:「青田有雙白鶴,年年生子,子長飛去。」 又《道書》載,「圓鶴洞天在青田漳南。」

文筆山 在縣東十里

巾子山 卓立如巾,為縣第一高峰。絕頂一覽,福、台、溫、處四郡,皆在目前。上有龍湫,祈禱輒應。石門山 ,在城南七十里,即《道書》所載石門洞天臨溪,兩峰壁立,高數百丈,對峙如門。深入為洞,可容數千人,飛瀑千仞,冬夏不竭。積瀑瀠洄為潭,深數十丈。

南田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下有黃莊樓、百丈漈,右有吳阜橋。古稱「七十二福地」 ,南田山居其一,劉誠意族居此山。周迴廣袤二百里,多田,土沃宜稻,歲旱豐稔如常。

丁公尖山 :在縣西十里。

應台山 山自天台綿亙而來,故名。內有高湖石、「蓋山 」 二石峙立,中有大石橫覆其上,下可容數十人,中有「鶴昇橋。」

石佛山 在縣西五里,濱溪有石高二丈餘,其狀如佛。按《一統志》:「一日洪水,石佛失其首,夜授夢於漁人,網得之,告僧安置如故。」

大小連雲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石樓山 ,在縣西七十里。雲霧擁結,若樓臺狀。顧野王《地誌》「有石樓三山,並高數百尺」 ,疑即此。中有鶴昇大橋。

蔥陽山 ,在縣西五十里。

占陽山 ,在縣西一百里。

芝溪嶺 ,一名「天梯嶺。」 道路往來,莫可措趾,故崎嶇險峻莫甚。且當衝要,人馬難行。寺僧仁達募工改築,因而往來稱便。

《浣紗溪 》宋謝靈運遊石門,入鶴沭鄉,溪有二女浣紗,嘲以詩曰:「我是謝康樂,一箭射雙鶴,試問浣紗娘,箭從何處落?」 二女不顧。又嘲曰:「浣紗誰氏女,香汗濕新雨,對人默無言,何事甘辛苦。」 既而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鯽,暫出溪頭食,食罷卻還潭,雲蹤何處覓?」 忽躍入溪中,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