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林間山北有歐冶池。貞元中池水赤如血。宋紹興中有龍晝見,郡為立廟,郡守程師孟創《歐冶亭》。

閩山 烏石之支也。有巨篆「閩山」 二字,又名「玉尺山。」 宋守程師孟以光祿卿知郡,常遊此寺,石刻「光祿吟臺」 四字。

藤山 自天寧山而東為此山,地脈起伏如瓜藤,其地多梅,有梅花塢。又東一峰曰「鰲頭」 ,繇藤山發脈,聳而反顧。又東為壺嶼山、石室山。山東有井泉,亢旱不竭。

高蓋山 ,上有仙壇,壇有池曰「青龍」 ,俗曰「天池。」 有峰曰「徐女」 ,相傳水仙之女也。採苦參服食於此,又名苦參,其後參皆甘矣。山有洞,曰蘆灣,洞口有棋盤石,有井。至唐大中十年建祠,宋因之,號顯聖武勇王。廟有左右二王。熙寧間,閩兵戍熙河,二王現雲端,大戰獲捷。政和間,戍桂府。征蠻之際,二王復現,降大雹,飛黃蜂「以退蠻兵。」 宣和二年,浙寇竊發,連陷數郡。將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安領兵南下,黃蜂數萬,隨舟蔽江,居民咸謂神助,大新祠宇。建楹之時,有青赤二小蛇,蜿蜒香几間累日,暨上樑,俄兩見跂首北向移時,既奉二王像入廟,二蛇又現。及廟成,俞向臨奠前夕,夢有神人青色,以遷祠。謝禮畢,青蛇忽現左王神前,色如夢中。禱右王神前,赤蛇亦出。邦人信敬益篤。州以聞,朝敕賜廟號武濟。臺西有靈溝,廟地故名洪溝。元至正間,潮水漲溪,忽一浮槎泛溝累日,鄉人異之,奉之巨石之上。是夜鄉父老咸夢一緋衣神人謂曰:「素習岐黃,利濟功多,今當廟食茲土。」 父老即其處立廟,服食香燼,百疾皆愈,因號靈溝醫官大王。又有堤名新豐市堤,唐翁承贊冊封閩王審知還朝,於此餞別。承贊詩有「登雲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 之句。

葫蘆山 ,一名梁山,上有紫臺,為扈嶼、為橫嶼,為劉嶼,為紫微巖。唐有紫微公於此得道,輕舉為五仙巖。上五石並列,中一石高起二十丈許,攀緣無路。為文筆峰、為三琅峰,為百六峰。以自清廉里之方山至此,為峰百有六十。其可記者,為玉水峰,為富山峰,為貪狼峰,為蓮花峰,為方巖峰、為白鹿峰,為古城峰,為飛蓬峰,為紫苔峰,為太平峰,為金仙峰,為天柱峰,為朝陽峰,為金欄峰,為起雲峰,為寶臺峰,為大座峰,為玉蕊峰,為雙童峰。其旁小山,為石鼓、石壁、《岱頂》。《岱頂》之南,峭壁數仞,下有群潭焉。

東峰山 ,高不亞鼓山,俗呼「東峰鼻。」 脈連五仙巖,峰頂巨石有仙人跡。

塔峰山 突起平地,里名「尚書幹。」 宋鄉人林津龍官至尚書,故名。

木嶼山 連於塔峰,週遭有三江淘江,潮汐通焉。

方山 一名五虎山,四面如城郭,突兀端方。省會。南有三案,是山峭拔秀碧,出二案之上,正直。閩藩取名為五虎,若於菟然。古時記作譙樓,可五十仞以鎮之。而閩藩出樓下,亦杜正門,旁出以避之。漢仙人介琰嘗隱此山。上有阿育王塔,陳天嘉元年置。有方山寺,有石壇、石床、石棋局。有靈壁巖。山之陰有峰隆然,逆馳而西,曰黃巖,鄉人於此禱雨。又有巖曰靈源,溪中有鯉魚石,甚奇,四周橘柚,其味特甘,可食而不可竊。唐天寶中,賜號「甘果。」

浮峰山 俗傳潮盈則山浮。其西曰籌岐烏石巖,巖東為玉壺山,上有三台石,相傳此石自武夷飛來。山之別支有文筆山,大江環其下。九龍山 ,去城七十里,高插天表。嶺曰狂牛,潭曰昆濟。明成化間,鄉人車水溉田,見其下大書「昆濟」 二字。潭穴通馬江,為龍湫。其支為唐嶼,西曰洞山,有獅子石,下為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