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演江 一名「蜆江」 ,源出山谷。

閩江 源出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大抵閩江承建、劎上流,谷狹川激,至馬瀆山漸廣而緩,至馬頭,則眾流所匯,浩瀚無涯,統而名之曰「閩江。」

下洞江 ,馬頭江右港也。中有獅子石,與方山對峙,巨浸不沒。諺謂:「水浸方山鼻,不到獅子耳。」 南臺江 ,越王釣龍處也,上有萬壽橋。

瀨江 亦名「淘江」 ,與西峽江相會。

上洞江 、「馬頭江」 ,左次港也。

峽江 兩山夾峙,納汀、建、延、邵之溪流,以入於海,廣而且深。中流有石屹然,名曰「浮焦」 ,焦下有潭,名「中焦」 ,龍潛焉。

西峽江 受永福印溪之水,流十四里,與東峽江合。

馬瀆江 上接螺女江,納建延之溪以至於海。洪塘江 上接馬瀆江。

螺女江 上接水口,下接閩江,入於海。

金鎖江 在城南七里,一名金崎。晉康帝時,有漁父釣得金鎖,曳引至盡,金斗出焉。急挽俄絕,猶得數尺許。詔立廟曰「金崎。」

黃岸江 又名「浯江」 ,江濱有巨石橫浸,亦名「蘇崎」 ,大江之支也。

黃江 、大江、支江也。

楊崎江 上接洪塘江,歷鳳岡至楊崎,納永福溪及浯溪之水,達於峽江。萬曆四十年,巡按陸夢祖改官道出此江之上,其水自上流四郡千餘里皆匯於此。有山束之,故名「峽江。」 怒濤激浪,急溜漩渦,險若瞿塘。自峽而上可二十里,而楊崎江水勢紆緩,一葦可航,行者皆由此渡。其後以兵亂榛蕪,間多虎暴,迺徙而由峽。路雖稍夷,每值風波,輒葬魚腹,即近者。隆、萬間,大比之年,生儒溺死以千百計,行旅病之,遂移渡於楊崎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夷高堙下,闢為周行者五十餘里,為橋二、公館二、鋪舍六、亭一、徼廬十,增渡舟八,道里視峽江減十之二。往來於茲者,江行如徒,徒行如市,陽侯不驚,猛獸屏跡,人拜其賜。

澤苗江 源出永福江東岸,瓜山、黃巖、大鵬諸山之水出焉。合流至崎,與楊崎江合。

仙崎江 一名「新崎」 ,源出永福印溪,東流三十里,接西峽江。

石岊江 上接水口江,下接洪塘江,今芋源驛是也。《唐書》云:「候官西南七里有洪塘浦。自石岊江而東,經甓瀆至柳橋,以通舟楫。」 貞元十一年,觀察使王雄所開也。宋朱熹《石岊江行》詩:「春日江中注,我行愬其波。揚帆指西澨,西岸青山多小目。」 溪 源出永福。

黿溪 是淵多黿。唐大曆中,有女浣紗溪傍,黿吞之,其父號哭不已,聞者為取黿烹之。溪傍有小金沙古山園。

大目溪 源出古田

吳山溪 源出永福,入於西峽。

沙溪 源出分水關,逕建劎而下至芋源與大江合,中有沙壅成洲,故名。

陳塘溪 源出十四都,縈紆入江,歲旱則堰以溉田。

浯溪 :源出瓜山之陽,歷平坡北由仙坂注澤苗江。

潢溪 源出黃巖山,注澤浦,入於江。

黃石溪 ,舊名「岊江」 ,即石岊江上流也。發源自分水關,至白沙,合流入於西峽。

善溪 舊名鱔溪,在鼓山之北,木乘之南。山峽間有三潭,下潭距上潭五里,其廣六尺,深不可計。昔閩越王第三郎騎射於此,射中大鱓,鱓躍出,以尾纏三郎,人馬俱溺。土人為立廟,號「白馬三郎。」 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翊旱禱得雨。太和元年,觀察使張仲方率僚屬旱禱,歸至聖泉寺,雨已至,作詩曰:「入門池色淨,登閣雨聲來。」 僚屬皆和之。宋慶曆六年夏旱,蔡忠惠襄為文往禱,讀畢大雨,命令賈太沖新其祠。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至,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高廣可二丈,峙廟後,水左右注,庭除無恙。淳祐八年,陳侍郎塏為卿帥,率閩令眉山師輿致禱,因閱廟前華表扁曰「鱔溪」 ,詢其故,則土俗疑傳以鱔為美,不知靈王之殺鱔也,遂命師輿易名曰「善溪。」 閩東舊有鱔溪,溪分二潭,神實居之。

《大坑溪 》:源出青陽。

荷溪 地名「龍井」 ,中有躍龍潭。

孟溪 「溪難方舟,第資灌溉」 ,北有香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