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溪 源出仙遊縣游洋溪,達龜嶺而來,流至故懷安縣境,出楊崎渡三十里入江。
雙溪 縣前,雙流帶繞,源皆發自西北,會於將軍灘下,流歸東南,曰「外巽流」 ,曰「內巽流。」
漈溪 源出瑞溪
龍門,三灘 上有龍門庵,宋林學蒙讀書處也。三十五灘 在縣境,內灘凡三十有五,水自德化縣界東流,迤𨓦至英達里,其灘曰大箭、小箭。至感應里,曰大狶,曰小狶。至義仁里,則曰羅列洞,曰黃沙沖。其下則曰大渭、小渭、石梯、青洲、龜壓、白泉。又其下則曰多母髻,曰奧口,曰椿檣。又馳而東,曰大舶沖、七尺沖。其崖石崚嶒波濤浪湧而出龍津里者,曰牛核浦,曰空石頭,曰烏瀨頭。其尤迅急者,曰三門斗甕。三門者,當灘中流,列三巨石,其勢迴旋,若石門然。斗甕者,水衝石竇,勢迴旋狀若甕也。聯屬其下者,曰「鸕鶿」 ,曰「歷裡」 ,復曲而為三,折三灣而為大劍門、小劍門。率皆浪驚濤駭,鰲吼鯨翻,而達於唐元里之南。然自破鋼而降,則溪港豁開,至縣之左元輔里沙灣,曰呼斗,曰師娘瀨,而會於縣之小溪。合而奔注於太原灘。至八港石塍,則洶湍激波,十減其九。又下而合汰口之小溪,至保安里,則與江潮相迎,為安流矣。太原灘舊名汰王灘。《閩中記》云:「唐太和中,邑令王秩滿攜家歸,艤舟灘上,邑人留餞,至夜未還。其妻」 題詩灘上石曰:「何事潘郎重別筵,君心未斷妾心懸。太原灘下相思處,猿叫青山月滿船。」 詩已磨滅,惟「太原」 二字猶存,後人因以名其灘。政和中,縣令陳武祐大書刻石,遂以汰王為太原矣。
赤壁瀨 瀨上石壁,眺之石皆赤色,高可數十丈,若屏障。石皆片坼重疊相承如斧切。王翰勒「赤壁」 二字於石上。
蟄龍潭 潭上有洲,形如半月,名半月洲。宋進士張肩孟居此。其子勔六歲誦唐詩「誰把玉環分兩片,半將江水半浮空」 之句,以形容其勝。又有張汰者,七歲不能言,一日過此潭,開口詠云:「蟄龍潭裡蟄,潭上風波急。一日飛上天,魚蝦不相及。」
湖汰潭 :溪流險惡,惟此瀰漫。瀦而為潭,時有龍見,因建龍廟於潭前。
鑑湖 在縣東北,又名「沖灣潭」 ,清深莫測。宋邑人黃泰,少與群兒習水,俄頃疾風暴雨,陰暝不辨有物,舒鱗掀鬣,視之,龍也。群兒恐未及岸,龍露一爪,及泰肩,衣袂成文。
龍窟 在縣治東,隔仙掌一山,地脈相貫,每霖潦汎濫,水由小溪出。先經鑑湖,未至大溪,而龍窟之水已增尺許。或謂有龍居云。
東塘 隋開皇中,邑人林堯捨田為之,周二十里。
溫泉 泉有四:一在縣南,一在十五都。有大湯、小湯;一在十一都。
「放生池 」 一在重光寺羅漢閣前,一在島村溪中。
福清縣
鷲峰山 縣治龍山也。五代漢乾祐三年,有異禽來集,或曰「此西乾靈鷲」 ,因以名。山上有鷲峰院,五代後唐御史中丞陳崇建。
網山 自海口西行三里,居民皆業漁,故名。宋林亦之亦嘗作亭讀書其上,扁曰《月漁》。
瑞巖山 山多奇勝,有佛窟巖、天章巖、香山洞、天台洞、玉虛洞、桃花園、休休臺、醉石、鑑池、通海井、一滴泉、八卦亭、紫霄亭。宋宣和間,團欒居士開巖,而不及山北。嘉靖間,戚繼光於山北闢大洞天、宜睡洞、歸雲洞、振衣臺、望闕臺諸勝。萬曆間,總兵施德政作瑞巖寺,而晉江人張奇峰舊為總兵,出家於此。
烽火山 在縣鎮東衛城外,聞警舉燧之處。山頂有嵌如屋,凡三十六間,名「虎屋。」 宋林亦之有詩。
鹿角山 在烽火山之傍,小溪有石,形如鹿角。山中大石上有仙篆數字,莫能曉。傍有仙井,闊尺有五寸,橫入,深不可測。
小練山 ,周十里。五代時,有盧皓、林甲避地而釣,愛其山川,誅茅焉。至宋,二族繁盛,立義齋以教子弟。淳熙後,登第者相踵,人號「小瀛洲」 ,明時內徙。
龍山 又名「瑞峰」 ,有寺。海口、鎮、東二城在焉。巔有石塔,可觀海日。西麓有紅蓮樓、疏野堂宋里人張氏所建,下有粔籹潭。南麓有林光朝草堂。龍臥山 山中有五馬石及龍潭。宋乾道九年,邑令劉敦禱雨有感,立龍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