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山 亦名石龍,俗呼為「登石龍」 ,其形如龍,循山之脊有十八摺,走興化道也。莆玅應祖師結庵居此,以手指水,水為轉流,因名「轉水庵。」 山東有太極山,又有斗湖山,與陳山並峙。其南有嶺曰皋嶺。

越王山 ,一名越峰,又曰月峰。相傳越王無諸嘗遊此,有越峰寺。舊《志》云:「黃子理不樂茲土形勝,迺穿重光寺後九座堂前,鑿開龍頭,又大為社稷壇於越峰寺越山堂前,謂掘斷拜龍山,使邑人不得至中書堂。」 今考子理作宰時,當元豐,而永福科第,自元豐後始盛。終宋之世,則鑿龍斷拜,適所以利茲邑也。寺前有潭,曰鯤潭。古讖云:「鯤潭生草,沙溪駕樓,邑出公侯。」 其西有巖,曰獅子。西興獅子巖,懸崖峭壁,突兀澄潭,上有石穴,深不可測。西興巖高二十餘丈,上有瀑布泉。紹興間,堅道人辟穀於此。

溪、中山 。兩山夾溪,溪闊三丈許,四五十里間皆亂石鳴瀨,山石叢攢,人形物象,莫可名寫。高蓋山 ,昔徐、趙二仙飛昇之地,偽閩封此山為西嶽。其山雙崖對峙,聳拔撐空。上有東西二石室。東室內有石龜,世傳高僧叱出之,歲旱禱雨多應。別峰曰「金支」 ,秀插天表。中有泉,色如金。又有玉華峰、宴玉巖、放雲峰、水簾洞、龍吟池、飛昇壇、鳳立臺、龍都峰、螺泉石竈十景。「鐵券山 」 ,唐宗室李氏居之,其家舊時有鐵券,上有「侍郎韓愈署。」

《大張山 》:「穹窿磅礡,如尊貴人端坐,而諸山若侍立。左有小張山。」

《清梁山 》梁乾化三年建寺於山下之平洋。溪環繞寺,若浮筏然。

烏石山 山頂坦然一丘,林巒掩映,有烏石庵在焉。

蓮坑山 一名「香蓋山。」 岡巒拱護,狀若蓮花。其巔可望閩清、尤溪二縣。

瑞峰 去城六十里,群峰高拔。唐天祐二年,僧無緩建寺於此,名《寄林》。

瑞雲峰 ,自故興化縣割入。石壁峭立,巔有雲,覆即雨。旁一里許有奇石,上圓下銳,卓立如香爐。巔有轉水巖,禪師崇演喝水處也。西偏泉一泓,應旱禱。左側有神祠。相傳周顯德中,居民見長人衣白入祠,急就之不見,但見金書滿壁,可讀者二句云:「瑞雲山下出三元。」 東西二里人皆傳。又山有石壁,古讖云:「天寶石移瑞雲未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 宋乾道間,天寶瑞雲寺後產石,橫山而行,齧地成溪,既而此石松上復生龍爪花。是年蕭國梁魁天下,鄭僑、黃定繼之。梅巖 ,世傳張、梅二仙煉丹於此。

棲鳳巖 去城里許。萬曆初,鄉人掘地得古香爐,因建寺巖頂,以祀「五仙。」

雞巖 昔有仙人煉丹於此。丹成,有白雞飛至,而俗誤以為即姬山,因呼姬巖。巖勢最高,疊嶂長江,盡來几席,曰「一片瓦」,曰「上天石」,曰「釣龍。」跡、曰「下龍洞」、曰「石鼓峰」,曰「大帽峰」、曰「七鼠石」、曰「響石觀音」,曰《仙庫》、曰「玉狗」、曰「金雞罩」、曰「安泉」、曰「石門洞」、曰「仙竈」、曰「仙童跡」,皆奇勝。成化間,有僧道力者禱雨積薪自焚於此。

方壺巖 ,巖石峭拔,中有窩,可容數十人。下有流泉,澄澈如鏡。泉中有魚,紅色,腹下有四足。故老相傳,「是巖舊為五眼真人所據,往往為祟。」 宋時里人張聖能攝服之。聖,縣之平夾,人採薪,鬻鋤柄,狀貌醜怪,口可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對奕,授以苦桃,心知其仙,忍苦噉咽,咽且半,舌若螫,棄其餘歸,遂忽忽若喪,絕煙火,食草木,實能言未來,知人陰隱,人因號為聖者。常募造石橋,邑中冨民競出金錢以助之。曹公巖 巖巔有微徑,僅可措足,相傳張、趙二真人遊處,仙廚仙竈猶存。龜嶺 下有宋大夫黃裳廟,裳與元兵戰洪面渡,被殺,因按首屬頸反走,遇一嫗,問曰:「斷可續乎?」 遂仆於地,人廟祀之。又鄭僑之居在焉,謝洋 有謝洋院。宋黃師尹讀書院中,一夕夢青衣童子攜門狀聲喏云:「開山參謁縣判。」 後登乾道己丑進士,邑同榜四人,皆歷顯要。黃繇上舍充學錄,屢冠多士,不下四公,而官止宰縣云。釣磯 溪中有巨石平坦,元王翰書「釣磯」 二字。龍嶼十八溪 ,源發福清縣界,自龍嶼至大樟溪,委行盤曲,凡十八折。溪上有嶼村,有龍溪協濟廟。

小碓溪 ,源出興化諸山,至龍塘噴為瀑布三十餘丈,瀉入塘中,入溪口。飲牛潭、鋪錦灘,皆在溪口,並王翰鐫字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