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官園橋 一在莊府巷西,一在金銀巷西。「《通遠》橋 」 在府學前大街胭脂巷口。

通淮橋 在府學前。河東抵通淮門,二橋聯絡跨河。

洙泗橋 在府學大門內。

臨漳橋 即臨漳門內。三橋聯絡抵府學。前「通津橋 」 ,即今舊門頭。北過傅府巷。

通糴橋 在舊市舶司西,即今「水溝巷。」

花橋 在南門橋南,今呼花橋亭。

萬安橋 在三十八都洛陽江。宋蔡忠惠公襄造。長三百六十餘丈,廣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扶欄,為南北、中三亭,自為《記》,手書勒石橋下,令居民種蠣固之。永樂戊子,守胡器修舊址低潮湧,石沒。宣德中,守馮禎命郡人李俊育、僧正淳增高三尺。景泰四年,橋梁斷其三間,守劉靖修之。嘉靖二十九年,守方克修。隆慶元年守萬慶,再修,仍嚴取蠣之禁。萬曆三十五年,地大震,橋梁圮址復低陷。守姜志禮大修之。橋以南委晉江生員詹仰憲,橋以北委惠安人光祿署丞李呈春、生員張翰臣董其役。蔡公祠扶欄樓亭,壯觀於舊。

石筍橋 在臨漳門外筍江,舊以舟渡。宋皇祐初,守陸廣造舟為梁,名「履坦」 ,俗呼浮橋。紹興三十年,僧文會始作石橋,長八十餘丈。

巨濟南橋 在通濟橋西。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濟、林健建,長十八丈。

順濟橋 在德濟門外,筍江下流。舊以舟渡。宋嘉定四年,守鄒應龍建石橋,長一百五十餘丈,翼以扶欄,以其造於石筍橋之後,俗呼曰「新橋。」 明朝成化、嘉靖間,守徐源、王士俊重修。

青濛橋 在三十四都紫帽東龍首山北。宋淳化中建。

御亭橋 在三十五都。元至正僧法助建。下輦橋 在三十五都。元至正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間。洪武中,橋南沿江陷一百餘丈。參政李庸、守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黃勝生募貲徙入田中。首尾相續,行人賴之。

上保橋  下保橋 在三十五都,即烏洲洋。宋淳熙間建。

小橋 在三十二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順流經此,至沿江斗門出,與大橋之水會。

大橋 在三十二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經此橋與沿江斗門水會。

吟嘯橋 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歷大橋及沿江斗門,經此達煙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映禪師架為梁。宋咸平中,里人王養及僧行津始為石橋。歐陽詹嘗吟嘯於此,故名。

結磚福利橋 在二十九都溝頭里。九十九溪之水歷吟嘯橋者經此達煙浦,埭六里陂入海。元大德間,僧法助建。

適南橋 在二十九都適南里。九十九溪之水,歷吟嘯橋東分一支至陳埭西斗門經此。宋紹興司戶王元建。元大德間,僧法助重建。

陳翁橋 在二十九都茅板里、前頭里交界。九十九溪之水歷結磚福利橋者經流其下,達煙浦埭六里陂入海。宋建隆間建。俗傳陳洪進築,陳埭并造此橋,故名「陳翁。」

蘇埭橋 在二十九都蘇埭里。九十九溪之水,分一支灌蘇埭者,經流其下。橋凡四,共長二千四百餘丈。宋紹興間,僧守徽建。

古陵橋 在三都。長一十七丈。橋下溪水發源於羅裳山,其流達煙浦埭。宋紹興間建。

吳店橋 在二十七都。宋淳祐間,蔡常卿建。凡四十間,并甃石路百七十丈。

官橋 在二十七都。明成化四年,里人莊士徹、林崇重建。

安平橋 在八都安海港,晉江、南安之界。舊以舟渡。宋紹興間,僧祖派始築石橋,守趙令衿成之。長八百有十一丈,廣一丈六尺。

東洋橋 在八都安海港東。長六百六十餘丈,廣一丈二尺餘。

濠市橋 在四十都。舊址。木梁火燬,都督俞大猷重建。萬曆二十七年,大水衝崩,知縣顧士琦委都民童豪募貲起石梁,添墩復修之。

龍津橋 在四十一都。長二十七丈。宋紹興間建。

長溪橋 在四十一都。長二十六丈。宋紹興間建。

糓口橋 在四十一都。五代周顯德間建。仙溪橋 在四十二三都。元僧道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