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亭曰見龍亭

板橋 在縣北八都,舊名「龍津橋。」

瀘溪橋 在縣北十八都。元大德間,僧法助建。雲梯橋 在縣北九都駢嶺下。又名「登雲橋。」 宋淳祐間,僧明愍建。

鎮安橋 在縣南三十九都,又名「安平橋。」 宋淳熙間,里人楊春卿始建。明洪武十七年,僧智宗重建。

駟通橋 在縣西三十都。宋嘉泰間,僧廣德建。象頭橋 在縣西五都,一名「小溪橋。」 元至正間,僧靈應建。

東安橋 在縣西四十五都。洪武十八年,里人李孔明建。

新橋 在縣西三都潘山市之北。

橫翔橋 在縣西二十八都象運山下。

鎮西橋 在縣西四十二都。又名「洋灣橋。」 大坑橋 在縣西二十一都。又名「大遷橋。」 竹溪橋 在五都。橋畔多竹,故名。

郭橋 在三十都。元大德十年,僧詢道建。成化間,里人李尚德、尚器建亭於橋左。

觀國橋 在二十一都鄭坂。宋淳祐癸卯重建,今圮。

珠淵橋 在縣二十五都,舊名「烏淹橋。」 下。溪水清瀅如珠光,故名。

徐亭橋 在縣二十五都,宋慶元間建。

觀光橋 在縣十八都。宋寶慶間黃以寧建。龍濟橋 在縣二十八都。宋開禧間僧守淨建。彌壽橋 在縣二十二都英溪白葉渡,今圮。仙人橋 在延福寺後二十六奇之一,今圮。惠澤橋 在十五都新峰院前。峰上有泉流於下,大旱不竭,故名。今圮。

金雞渡 在一都。因橋毀涉病,里人造小舟以濟。

黃龍渡 在潘山前

惠安縣

白水寨 在縣北白水鋪南,一名「陳同。」 元季寇作,鄉人築以自固。正統年間,知縣閉禎重建,兵守之。

東坑寨 在縣西北日曝嶺西五里。

虎窟寨 在縣西南山谷間。崇山夾峙,狹徑僅通人行。

青山寨 在縣東南二十六都。洪武二十一年建,隸崇武所。

龍津橋 在縣治南,宋時建。

陳公橋 在縣南里許。宋紹興間,知縣彭元逵建。彭去,令陳安國為記,故名。

巨濟橋 在縣北三都泗州山前。宋時建。菱溪永濟橋 ,在縣北菱溪上。宋治平間,知縣張介建。

躍津橋 在縣北三都驛坂溪之上。宋崇寧間,里人謝文龍建。

無量橋 在縣北塗嶺

張店橋 在十一都。宋治平間建。

瓊田延壽橋 在縣東二都。宋時建,長二里許。青龍橋 在縣東三十四都峰崎山下。宋寶祐間僧道詢建。凡縣中諸水,若菱溪、驛坂、龍津之會於峰崎港者,皆出橋下,北流至輞川入海。仁壽橋 在七都。宋靖康間里人連大德建。通濟橋 在縣東二十八都。即溪邊橋。宋淳祐間,里人學士黃時亨建。

得仙橋 在縣南二十六都黃田村錦田山下。宋時建。

大柱橋 在香山西。元至正間,里人張性祐建。浮梁橋 在二十六都。長十丈。

獺窟嶼橋 在二十五都大海中獺窟嶼之北。宋開禧間,僧道詢待津於此。有道人與語作橋,詢以風波辭,道人云:「汝若作念,何橋不成?」 道詢遂率徒成之,潮至橋沒,潮退可渡,至今稱便。《大拓海逕》石橋 在縣南二十三都。元至元間,僧法助建。

馬山橋 在二十二都。元至元間,僧法助建。龍江橋 在縣東二十七都鳳翔山之陰。宋端拱間建。

谷口橋 在縣西南十七都,濱洛陽江。宋紹興間建,宣德元年里人柯貴重修。

輞川橋 在縣東三十四都輞川上村。潮汐出入,舊以舟渡。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張桓始建石橋五十餘丈。

白水橋 在白水鋪。萬曆三十九年,知縣楊國章捐俸新建。

德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