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寺 在仁州里。舊廢,今重建。
塔寺 在仁州里。釋迦寺前。名「定光。」
披雲菴 在府城西,宋建,明洪武間重建。蓮花菴 在天竺里,元至正間建。
圓覺菴 在唐源里,明永樂間建。
同仁菴 在長安北里。明成化間,太監黃賜、潘瑛奏請建。
元妙觀 在溪南九峰麓。五代周建,名招仙道院。宋改為天慶觀。元元貞間賜額名「元妙觀。」 明洪武間暨正統末,兩燬於兵,尋復建。內有太乙宮、普化院,左有雲深亭,瀕津有泠風閣。正德間,有提點陳本潤,自號清心,得正一法,遇至人授以洞天祕訣,遂能叱咤風雷。時大旱,知府孫衍令祈雨,雨隨應。歷年八十,鶴髮童顏,五十餘年不出關。辛亥正月,忽然謂眾曰:「我擇三日脫去矣。」 《口占作別》云:「八十二年清我心,不妨白髮日相侵。而今得入無為境,片月長空古亦今。」 果於是日命道童誦經靜坐而逝。
東嶽宮 舊在紫芝嶺坊,明知府彭澄改建於藏春峽。
華藏靜室 在溪東三里許。僧元福初結茅於此。明天啟癸亥,創為室。
法雲菴 在溪東五里許。明萬曆間建,額名「新菴。」
皇清順治庚寅年,改今名。
象山菴 在溪東五里山隈。明崇禎十七年建,以形象,故名。
「地藏菴 」 在城西披雲院前,明崇禎間建。「斗蓬菴 」 在城西半山之麓。
皇清順治庚寅年建。
三官堂 在城北郊里許,明建。
皇清順治丁亥,燬於寇,庚寅年重建。
無量寺 ,在高桐入山五里許。宋名定光寺,明改「南峰塔寺。」
皇清順治八年,更為「無量寺」,僧來雲居之,頗稱「叢林。」
有《重興碑記》並《南峰八景》。
將樂縣
含雲寺 在縣西本山下。宋建中靖國間建,明洪武十七年重建。今為祝聖所。
佑聖觀 一名「佑聖行宮」 ,在十字街西。宋淳熙四年建,明永樂十年重建,成化十年燬。二十三年吳洞暘建,弘治十二年燬。正德間,吳太初建,嘉靖三年燬。徐元鏳建,二十三年燬,二十八年建,萬曆十二年燬,尋復建。明末猶存。順治五年寇燬。十年,知縣宋可發令民買其址,以價另置觀於南門角上,即今所。
明真道院 即「海棠洞,元大德三年建。明永樂十年,里人張存初重建。」 弘治元年,千戶許勛復建。嘉靖三十七年圮,知縣張星主建。
永福塔 在城東隅,宋建,原有寺石塔,今存。大施寺 在龍池都。唐文德元年建,明洪武八年,僧弘鑑募里人陳敬等重建。
皇清順治十年,寇燬。十五年,龍頭岩僧員燇修建。
四望臺 在本山,淳熙五年建。弘治九年,楊永通募邑人趙箴捨田同建。徐霖詩:「秋山如畫隔江開,策馬從君陟望臺。童冠舞風依點瑟,岩花帶雨落陶盃。連雲百雉開絃誦,泛水群鷗逐客來。攜手相看成一笑,江湖廊廟總豪才。」
瑞光寺 在水南。宋元祐三年建。明洪武間併入大施寺,有塔,建置同寺,構木為之。永樂四年燬於寇。弘治間知縣何士麟重建,徐濟有《記》。嘉靖三年圮,至萬曆五年縣丞范大護募建,始皆用磚。其後鄉紳王階獨力重建,功成七級。封山觀 在本山。一名封山道院。相傳楊道真君煉丹於山麓小石洞,曰楊真君洞,今迷其跡。宋慶元元年建觀。元季燬於兵,明弘治十五年,千戶羅縉等募眾重建。順治間燬。
煙霞道院 在玉華都,宋嘉定七年建。相傳金頭煉丹於此。明成化間,里人黃璟重建。萬曆十一年,庠生孟臣、林仕道募修。林鴻詩:「入山塵念空,清夜宿珠宮。高枕薜蘿月,銜杯松桂風。衣冠人世外,天地玉壺中。君但頻來此應逢洗髓翁。」又詩:「不作南宮吏,來從物外遊。閑傾松柏酒,醉渡桂花秋。谷響疑天籟,霞消訝海樓。下方塵世近,倚檻笑蜉蝣。」又詩:「昔人煉金鼎此地餘還丹至今鳳凰鳴猶疑下笙鸞出嶺訪靈異投山宿天壇一片月色古千年松桂寒醴泉為我酒丹霞為我餐都無世人夢但貯風中看夫子苟有意相期此投冠到家興未已更取吾琴彈」迎禧觀 在玉華都,舊名梅仙觀。宋祥符八年建於城東,相傳梅福嘗煉丹於此,元季燬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