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數遊焉。以余方辠於時,而茲遊適自余來始。是洞 雖未為「遇余」,而余不可謂非遇也,宜有《記》。唐君名自 化,華亭人;徐君名霖,邑人。余太和楊載鳴由選部郎 中謫尉於此。《記》作於遊之後十日,是歲嘉靖三十四 年乙卯也。

《道南書院記》
丘濬

道學復明於宋,起自西南,而行於中州,其後也,復還 於東南。蓋天示奎文,以開有宋一代文明之治。生周 予於道州營道縣,歷四葉,天子以「明道」紀年。是歲明 道生於黃州之黃陂,明年伊川生大賢所生其地,其 時皆不偶然也。二程侍其父大中公宦遊南安,周子 適官,於是承父命從學焉。是則道學之興,其始蓋自 南也。程子既長,歸北方,乃以其所得周子者教河洛 之間,一時南北士多從之遊。南方之士,其尤著名者, 游與楊也。游之別也,程子未嘗無贈言,惟龜山楊先 生之行,特發為「吾道南矣」之歎。所謂南者,非道始於 南也,道終歸於南也。嗟乎!先生之歸,豈但儒道隨之 而南哉?曾幾何時,而世道亦從而南,中原遂淪於殊 俗,雖以嵩洛間人,亦不復知有程學。幸而斯文道脈, 中興於南,朱子者出,斯道乃大明於甌閩之間,使天 下後世知有聖賢全體大用之學、帝王大中至正之 道,萬世行之而無弊者,其功大矣。後之人推原所自, 咸歸其功於龜山先生。蓋以周、程二三子發明孔、孟 不傳之祕於絕學千五百年之後,演斯道之脈而延 之,俾常行至今者,非先生之功而誰功?《傳》曰:「道待人 而後行,當宋運中否?」假令世無先生,則無朱子矣。無 朱子則周、程以上所傳之要,堯舜以來相承之緒,必 至中絕。其所關係,豈細故哉?是以尚友古人者,不徒 論其世,而必表其地也。謹按先生自五世祖來居將 樂,初師程伯子於潁川,繼師叔子於洛,得道南歸,以 授其徒羅仲素。仲素之先,豫章人也,避難來居南平, 後徙於沙。仲素於楊門獨能任重詣極,以所得《河》《洛》 之學授其同邑李愿中,而朱子淵源實於是焉出。是 三先生者,皆劍產也,而朱子亦生劍之屬邑尤溪。夫 以一郡之狹,四邑之小,二三百里之近,百年之中,乃 有四賢並生於一時,上承下啟,公延千萬年道學之 脈,其地蓋視東周之鄒、魯也。昔孔子生於魯,當成周 之既東,乃欲興其道於東方,蓋謂魯也。然而竟不得 如所志,惟以斯道傳其徒曾參,以傳聖孫伋,伋傳於 鄒、孟軻氏,後世稱斯文之宗,必曰孔、孟,稱文獻之邦 則歸鄒、魯云。方宋盛時,孔、「孟之道大行於河洛之間, 是時猶未南渡也。先生歸延平,程子已謂其載道之 南。其後果有羅、李二先生繼先生而起,以傳其道,集 大成於朱子。今天下家藏朱子之書,人習朱子之學, 夫孰不知其淵源來自紫陽,而聚徒講校於考亭、雲 谷之間,以發揮程學,上溯孔、孟之傳。」抑亦或有不知 劍浦之濱、九峰之麓,乃朱學所從來之要會者矣。苟 非當路君子有以表章之,夫孰知其然哉?鄱陽蘇侯 章蚤習程、朱之書,以明經登進士第,歷官郎署,來知 延平府事,慨然欲推所學以見於行,首以化民成俗 為政。恆以為「世之論道學所興之地,必曰濂、洛、關、閩、 閩八郡而分上下,茲郡適居上下之中,西與建境;其 西之趨會府者,沿劍津而下,東與福境;其東之朝京 國者,泝劍津而上,或往或來,何莫不由於斯。」閩中所 產士,以朱子為第一流人物;而閩士所建立者,以重 明道學為第一等事功。延平為郡雖僻而小,然其所 關係甚重而大如此,非但有光於閩八郡也。於是與 其同寅通判府事應元徵、推官王鐸圖所以厚報祀 而大顯揚之者,僉曰:「三先生於南沙、將樂,舊各有專 祠,近又於郡城北隅合而祀之,毋庸致力矣。今吾儕 新構公宇,以為朝命重臣駐節之所。甫爾告成,而未 有名稱。盍揭『道南』二字以為道院之榜,以示八閩士 民與夫四方宦遊士夫,凡使節往來及以事經行者, 俾知茲郡為道」學重興淵源所自之地,不亦韙歟?侯 曰:「然。」使价來求記於予。予既推斯道所以南之故,及 其書院所以名者如前,又為紀其規制歲月日:「書院 在府治之東,廣丈十有一,長十有七。前為三門,後為 廳事,中為堂,最後為宴息之所。前後各六楹,並翼以 兩廂,通環以周垣。經始於弘治壬子春,落成則是歲」 之秋八月也。

《栟櫚山記》
羅明祖

永安溪流四十里為貢川。吾鄉也,間有栟櫚山,有寺 居溪之兩岸者,栟櫚之山。總之,其山循麓迄巒,中邊 俱石,砠者十之一二,草木以朽為泥,石而山,非山而 石,復絕人攀附,不與世人繩屐相交接,寧欺壓霄漢, 留貯煙霞?晴明中往往作千萬丈崚嶒勢,仰之者首 不眠,不得盼睞。然一峰未去,一峰錯出,綿數十里許, 曾不以盼睞而盡也。隆隆下下,斷斷續續,界不盈尺, 而歷者登降必浹辰。推其意,止欲縫雲織霧,苦澗壑 以紆折之行,絕不欲供世人亭梁具,奇甚奇甚!山多 古樹、古藤樹蒔。山之島者,杪必齊其巔。其產於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