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吉城門

皇清因之。

外州縣

寧化縣城池 。宋舊城周二百八十步,分四門,東曰連岡,西曰通贛,南曰道愛,北曰「朝宗。」 端平間,宰趙時錧修復,累石砌之,周圍五百丈,改「連岡」 為「迎春」 ,改「道愛」 為「端平」 ,改「通贛」 為「通聖」 ,改「朝宗」 為「朝天。」 寶祐,圮于水。明正德五年,知縣周楹申呈當道,暫築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告築磚,知縣何鑑具奏准行。十一年,委同知唐淳,派通縣丁糧銀一萬兩,礱石陶磚包砌。通計城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城門樓五座,水門四座,窩鋪六十所。十六年工竣。城北負山餘,三面臨溪,多為洪水衝壞。天啟三年、崇禎五年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四月,兩河暴漲,平地水丈餘,濱河之

城崩,圮殆盡。署事同知宋虞望旋括民財七百兩修之,四閱月而竣役。

上杭縣池城 ,「宋端平元年,縣令趙時鉞創築,周迴一百六十步,可容二百戶轉車。激水注為壕池,覆以茅竹,尋燬於火。淳祐六年,邑令趙更築,縮而小之,復圮於水。寶祐二年,令潘景丑重修,石址甓甃而瓦覆之。元至正間,頹圮殆盡,攝縣事鄭從吉拓舊址復築,周迴五百一十五丈,高二丈,為門七,各建樓其上,復圮。」 至明洪武十八年,來蘇鍾子仁作亂,知縣鄧致中修築甫畢而賊至,民賴以全,歲久復圮。正統十四年,沙、尤寇至無備,縣為所破。景泰三年,知縣黃希禮奏請復築。肇工於景泰六年,訖工於成化八年,歷二十餘載而城始完。周圍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廣二丈,南臨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東西北並砌以磚,高減於南三之一。壕廣二丈,深半之。為門七:東曰「昭陽」 ,西曰「通駟」 ,南曰「通濟」 ,北曰「迎恩」 ,上南曰「興文」 ,中南曰「陽明」 ,下南曰「太平。」 各建敵樓其上。周城窩鋪三十有三。正德十年,南門敵樓壞,知縣謝浩修造。萬曆四十四年,知縣李自華重修。四圍雉堞,俱用三合土塗塞,最為堅固。

皇清康熙十六年,上南第三鋪城崩,一十二丈,餘十

八年,下南第七鋪城崩,八丈七尺餘,知縣甯維邦皆修築。二十年,南門敵樓為雷火所焚。二十四年,北門敵樓圮。知縣蔣廷銓前後捐俸重修之,顏南門額曰「擁青。」

武平縣城池 :城周二百八十步,分三門:東曰「永平」 ,南曰「南安」 ,西曰「人和。」 紹興間,使相張魏公浚帥本路遣官刱築土城。端平間,令趙汝讘重修,尋圮。元至正二十三年,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築,惟留兩門。明成化間,知縣李俊重修。弘治十四年,同知黃冕、知縣陸忠奏築磚城。周圍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闢門四,東迎春,西秋成,南南平,北北高窩,鋪十六所。又開水門於東西,以洩洪潦。崇禎戊辰,知縣巢之梁加高三尺。

皇清順治辛丑,修北門城樓,復頹。康熙十一年重建。

南北城樓二座。城西、北建官房一間。窩鋪四十間。城垛俱修清流縣城池, 宋時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無城,有四門:東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紹興間寇擾,無險可恃,邑人大恐。鄭思誠鳩集流散,以興版築,歲久復頹,侵入民居。正德五年,知縣林湜將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餘丈,設法運石,築高六尺。七年,廣寇竊發,邑民雷春等具呈清出故基,疏通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禦。通判戴旦又增設窩鋪一十二所,敵樓一所,扁曰「南顧。」隆慶六年,知縣桑大協改「來薰樓。」崇禎九年,知縣鄧應韜重修連城縣城池, 宋有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壕池。紹興間令丘欽若刱。乾道間令楊立中刱三門,歲久復頹。端平間令米巨宏重修。淳祐間令羅應奇築甕門,東曰「通京」,西曰「秋成」,南曰「薰風。」歲久圮至。明來止,甕門四座存。正德四年,流寇竊發,知縣蔣璣築土城七百餘丈,外周圍以柵,上覆以樓,暫為守禦計。九年,僉事胡璉勸邑之殷實者,分派丈尺,以磚包砌。邑人知府童璽先砌三丈為倡,餘各效砌,共二百七十丈,帑銀砌者五百丈。十四年,僉事周期雍命縣丞王鍾岳督匠,以巨石壘城基,上載加磚,城始完固。通判毛公毅建窩鋪三十間,知縣方進以磚包砌。衛經歷杜泰建城樓一座。推官秦僎建城樓五座,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清太。」年久傾頹。崇禎十年,郡守唐世涵具申院道,得允,轉檄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