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縣羅希尹捐俸倡率居民造船九隻以濟,每歲僉夫一名。

交溪渡 在一都鎮嶺中洲前。

大販渡 在縣西二都。河深水險,歲有墮溺於水者。萬曆四十二年春,知縣汪正誼捐資首倡,命造船二十隻,覆板於上,作浮橋以通人行。北里縣丞危正廉、俊髦張五遜、危應奎、張國維、席亮書等皆慕義而嚮赴焉。無恤繁費,竭力贊襄,歷三月而事竣。里人樂其成,名曰「汪公橋。」 仍建祠於左,立石以識不忘。司訓張公《選記》。

永崇渡 在三十都獅子橋。

陳家渡 橋圮邑人黃孟舟始作,舟以濟,在縣西二都。

崇仁渡 在十九都。宋淳熙十四年,里人上官劭叟捨田置舟以濟,仍於渡頭建亭以憩行者。至今子孫猶嗣而不隳。

汪公渡 在縣北十五里許崇仁地。里人官舍江鯉等嘗倡義集金,貸人取息,以募渡夫。後為官耀鯨吞,汪令清出共金九兩有奇,置租以贍泰寧縣。

南石寨 在將溪保

鐘石寨 在福興保

刀背寨 在仁壽保

青山寨 在長興保

羊頭寨 、濟龍寨 ,俱在南會保。

「麒麟寨 」 、大寨 俱在開善保。

福緣寨 、黃茜寨 、登雲寨 ,俱在瑞溪保。茶花隘 在安仁保,路通江西。

麒麟橋 跨縣前街

獅子橋 跨東街

白象橋 :跨城隍廟街。以上三橋,俱城內,藏於街衢之下,泯其跡而不露。

利濟橋 在邑治之南,跨大溪。自元至正以來,水火疊更,創毀不一。二十一年,令滕養志命造,未完,水蕩其半。三十九年重造。崇禎間燬於火,邑令袁某造石橋,樹石欄。

皇清順治五年,土寇從此負雲梯,乘城上發砲燬欄。

康熙八年,守備呂文茂修。

晝錦橋 跨小東門,舊名「東橋」 ,以葉祖洽故得名。後燬,僅架小木以行販。菜夫李文憲忍饑積錢,獨建此橋。邑令旌其門。

迎恩橋 跨黃溪入大溪,舊名「安泰」 ,又名「延橋。」 明萬曆四年,故義民李喬妻雷氏獨力鼎建。後蕩於水,令吳某重建。

皇清康熙十年,邑令汪濟撤舊更新。

杉津橋 水鎖三溪,為閤邑之關鑰。萬曆二十六年建,尋燬,己亥重造。

皇清順治五年,燬於兵。十二年,令王譽重刱。

瀛洲橋 在福山保,跨大溪。明宣德間建。成化二年里人楊秉忠重修,長二十一丈,廣一丈。「朝天橋 」 跨朱口溪,明初架以木。弘治十七年令瞿鵬重建,修十三丈,廣一丈二尺。

迎爵橋 跨大溪。宋淳祐間,鄉人蕭試甫累石架木。元時燬,石址存。明景泰間,仍架木其上,修二十五丈二尺,廣一丈三尺。

黃公橋 跨梅林溪口。明洪武二十七年,鄉人鄭均祿建,修七丈,廣一丈三尺。

安濟橋 跨交溪口。元至正間建,圮明洪武三十五年,令龔才善重建。弘治十年,主簿梁佐重修。長一十九丈,廣一丈三尺。

龍湖橋 跨龍湖東溪。元至正二十四年,邑人謝申重建。上有亭四間,修五丈,廣一丈二尺。錦溪橋 亦跨龍湖東溪。明正統四年,邵武指揮胡興建,修五丈,廣一丈。

昇平橋 在游源。明永樂十九年建。嘉靖十四年黃榮重修。修八丈五尺,廣一丈。

均福橋 在水南,舊建以石。明洪武初,道士吳益祖構亭五間於其上。弘治十六年,令梁德宏重修。修五丈二尺,廣一丈二尺。

福沖橋 元天曆間圮,鄉人李茂卿重建,修五丈二尺,廣一丈。

火夾灣橋 在梅口,跨山澗。明成化二十一年,守劉元命里人募眾建,修五丈,廣八尺。

隆興橋 在永興下保,跨大湖溪。元時建,永樂間圮。成化五年,令徐琛重建,修二十丈,廣一丈二尺。

下衢橋 「元延祐間鄉人江大老建,圮明洪武間邑人徐月山重建,修八丈,廣一丈二尺。」 上衢橋 「在永興上保。永樂五年邑人楊真以木重建,修五丈五尺,廣一丈二尺。」

仁壽橋 在仁壽保。元至正間建,後圮。明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