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年,邑人李友輔重建。

長城橋 跨小澗。正德十二年,令鍾華建,改曰「吳屯橋。」

華橋 跨小澗。「洪武七年建,圮。永樂十六年里人重建,修三丈,廣一丈。弘治十四年李友誠伐石重建,修四丈,廣一丈。」

順濟橋 在十七都。宋宣和六年,里人嚴伯和妻陳氏建,故名「嚴婆橋圮。」 明洪武二十六年,里人陳建中募眾重建,圮。正統間,義民黃文諒結石為墩,重建圮。成化間,邑人高友政募眾重建,庇以亭。邑人南昌經歷危恭記。

感應橋 在十八都大林坊。舊以石架板於水上,屢為水漂失。萬曆三十三年,里人宗魁伐石為之,庇以屋。修十八丈,廣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四十一年燬,邑令汪正誼重建。

永安橋 在十八都油榨村。舊無橋,春水輒苦。萬曆三十二年,里人傅玉秀兄弟率族伐石建造,庇以屋,修一十五丈。

徑山橋 在十九都徑嶺下。今曰「朝京橋,跨小澗。元至順二年建,至正十二年燬於兵。明永樂八年,邑人黃孟舟募眾重建,搆亭五間於其上,修五丈,廣一丈二尺,圮。萬曆十九年重建『崇仁橋 ,跨小澗,以木為之圮。明洪武二年里人上官受安易以石。弘治十五年郡守夏英命邑士龔伯實等募眾重建,修四丈,廣一丈』。」 獅子橋 在三十都回龍堂下。

望僊橋 在三十都直阜鋪下。元至正八年,令朱萬初甃石重建,修三丈,廣一丈。萬曆元年圮,邑人吳文茂重建,庇以屋。

通濟橋 有二,在三十都王家磜。萬曆三十七年圮,里人募眾伐石重建造。按《縣志》:一在城內杭市尾,舊為土橋,歲費修築。宣德八年,主簿曹士元捐貲倡義民壘石為岸,架木為梁,而覆以屋,復建亭為迎送之所,扁曰「環翠。」 弘治十六年,郡守夏英命邑人龔小一以石捲砌為梁,修三丈,廣一丈,高一丈。

弘濟橋 俗名「杭西橋」 ,跨縣西大溪,即舊西渡也。宋元祐四年,令魏閎諭邑人募眾以木為之。嘉定五年,漂於水,邑令徐杰捐金更建以石,因名「徐公橋。」 元泰定元年,令況逵修葺。至正十九年,燬於兵。明洪武七年,主簿李祥舟建屋三十楹於其上。永樂十年,邑人黃孟舟募眾重修,甃以磚石。天順四年圮於水。成化四年,郡守盛顒命工壘石為墩,架木為梁,建屋數十楹覆之,遂更今名。修三十五丈,廣一丈八尺,高三丈六尺。萬曆二十一年圮,邑紳黃文魁、義民李友輔等捐金倡建。萬曆三十九年,居民火,延燒,李友輔捐金蓋造。

皇清順治五年,燬於兵。康熙元年,邑人重建橋上覆

以屋旁列店肆,商販賃居貿易。

杭西橋 在縣西一都茶市,跨小溪。宋嘉定五年,令徐杰建。元至正間燬於兵,明洪武七年重建,圮。永樂八年,邑人黃孟舟募眾構亭五間於其上。宣德十年,邑人龔日文等修。弘治十四年,令李麟「捐俸,率義民龔佐、陳玉、高永堅等捐募,捲石為梁而覆以亭。」 廣一丈六尺,修五丈,高四丈,圮。萬曆四年重建,改名「接龍橋。」

皇清康熙年間,水圮重修。橋上構三聖小廟。

水口橋 在四都跨溪里。人眾建,修五丈,廣一丈三尺,構屋於其上,客商往來通衢。

明山橋 在十五都,新建。

古杭橋 在十六都。跨小溪,庇以屋。修五丈,廣一丈。里人建。

蘭乾橋 在十六都。跨小溪,庇以屋。修三丈二尺,廣一丈。明里人建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重建。

張公橋 在二十都,跨北大溪。舊以竹石壘墩,屢為水漂。康熙年間,知縣金鳴鳳捐修,旋燬於火。二十年,知縣張彭捐俸倡士民重建。舊名「天平橋」 ,士民戴德,今名「張公橋。」

金公橋 在鎮嶺北路通衢。舊架浮橋,久壞。康熙年間,邑令金鳴鳳捐俸建造。人戴其德,遂名「金公橋。」

僊花橋 康熙三十二年知縣張彭倡修。西來橋 按《光澤續志》:「在二都,離縣七里許。康熙四十三年僧祥雲募合邑士民重建石墩,覆屋於上。」

覲山橋 舊名「朝京」 ,在縣北崇仁市,離城十五里。署縣軍廳黃汝銓倡士民重建之。

鎮嶺渡 在縣東北厲壇之左。天順間,邑人李靖捐資作舟以濟。萬曆三十七年,洪水漂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