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捨田七石。正德七年,鄉人元澄觀捨田十石八斗以贍其渡田載二十一都一圖十里戶內「廣石」 渡 在四十都。

黃溪渡 明宣德間郡人段文讓置舟,仍捨田十石以贍。又即其地搆屋一所,以憩行人。繡溪渡 在十五都謝坊。宋里人尚書謝源明作舟以濟廢。明洪武十三年,郡人饒伯達復置舟,亦廢。今里人募眾造舟置田以贍其費。義渡 在十六都高坊。明洪武間里人朱妙休置舟,仍傭工以濟。

水口渡 在水口寨上

中和渡 在縣西大乾鋪,適光澤縣驛路也。舊過勛溪,至通津鋪前,又過大溪,名永崇渡。成化十六年,守劉元以勛溪歲有覆溺之患,遂改渡於此,并改通津鋪於大溪南。勛溪、永崇二渡皆省。弘治十六年,令姜桂更造船,僉夫二名。光澤縣。

杉關 按《通志》:與江西新成縣界,石山嶄絕,僅容單車,為江西大路,古稱甌越西戶是也。鐵牛關 ,在二十七都太和山。二關俱唐廣明元年設,宋元因之。明洪武三年,徙大寺寨巡檢司於杉關,兼守鐵牛關。

大寺寨 在縣西北。舊設巡檢司於此,後徙於杉關。

鐵牛隘 在二十七都界近瀘溪。

孔坑隘 在十三都

巖嶺隘 在七都

羊頭隘 在八都

關隘 在九都,八隘並界於新城。

雲際隘 在二十五都,界於鉛山。

昂山隘 在二十九都

火燒隘 在二十四都,並界於貴溪。

平濟橋 今改名程公橋。在朝宗門,跨大溪,即舊東渡也。宋嘉定十四年,重建,石梁燬於兵。明弘治二年,義民李文通重建,纍九墩,庇屋十楹,修三十七丈七尺。萬曆二十二年,水崩,令程寰捐俸,倡邑義民等重建,改今名。

善利橋 在東門外。萬曆十年圮,邑人吳文茂伐石重建,庇以屋。

絃歌橋 在鼎魁坊下。元泰定元年,令況逵建,後圮。至八年,主簿胡日新重建。以上俱在城龍興寺前。橋 在一都龍興寺前。元時以石為之,修三丈,廣一丈,高八尺。

五里橋 在高源。「成化間,邑人高友政捐貲甃石為墩,而布石版於其上,修二丈,廣八尺。」 「路口橋 」 有二:一在一都高源口,「成化間邑人龔惟善捐資以石為之,修二丈四尺,廣八尺。一在九都,跨小澗。洪武九年邑人黃均曙以木重建,廣八尺,高一丈,修二丈。」

再興寺前橋 在再興寺前。天順間,邑人危伯立建,修四丈五尺,廣一丈三尺。

飛橋 修一丈八尺,廣九尺,高一丈。

陳家橋 跨小澗。「元至正間,里人陳千三以木為之。明永樂八年,易以石,修四丈,廣一丈。」 「石捲橋 」 :「元至正五年,里人危文昌募眾捲石為橋,因名。修四丈五尺,廣一丈。」

永豐橋 「跨小澗,宋時建。元至正十二年燬於兵。明洪武二年重建,以石修三丈,廣八尺。」 黃溪橋 ,「元至正二十一年以木為之圮。明永樂十六年,里人舉人高用募工重建,構亭於其上,修三丈二尺,廣一丈。」

官橋 元時建,圮。明洪武三十年重建。萬曆三十七年水崩,令羅希尹捐俸伐石重建。

石岐橋 弘治十二年,郡守夏英命邑人官元賦建。圮。萬曆十六年,義民羅景賢以石為之,構屋於其上。修五丈,廣一丈六尺,又名「成德。」 康熙十六年,羅宇募眾重建。

萬安橋 在十都止馬市。舊以木為之,屢圮。元至正六年,令朱萬初重建,庇以屋。十九年兵燬。明洪武九年,林孔孫建圮。永樂十六年,邵武衛總旗李用珍重建,又圮。宣德四年,主簿沈宗重建。萬曆三十六年水決,令羅希尹捐俸重建,覆以亭,修七丈,廣一丈五尺。

九里橋 在九都,跨小澗。洪武十三年,僧靜逸以木為之圮。宣德八年,杉關巡檢陳洪捐貲募眾甃石為岸,架木為梁,庇以屋,修三丈,廣一丈圮。隆慶四年,邑人黃璋重建。

永濟橋 在八都村上

天妃橋 在象頭山外,萬曆四十年,僧目廉建。「雷音橋 」 ,跨小澗,洪武十三年建,永樂十四年圮,十五年重建。修三丈,廣一丈,尋圮。萬曆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