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錢六分。內除納糧銀二兩五分四釐,實納銀六兩三錢,登報《循環》,聽候學道支用。
一、舊遺學田坐二十七都黃家莊,地名「居洋」 ,每年交租價銀四兩三錢。
原置田,六十一畝四分。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田一十二畝。
零五釐
泰寧縣儒學 在縣治西,即罏峰寺地。前為
先師廟:廟前為兩廡,為廟門,為櫺星門,為半月池。
後為明倫堂,堂左啟聖祠。堂前甬道左折出為儀門,又左折為學門。門內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儀門之左為東西學署。先是宋縣學在罏峰山之麓。慶元間,知縣趙時琯建。明知縣陳撝定、周英、戴冔,教諭李卓、何震、李文纘增修。至萬曆二十八年,學道沈儆炌知府閻士選、知縣滕養志移建今所。
皇清順治間,知縣王譽命重修。
社學 一在在城保,一在長興保,一在朱口保,一在中溪保,一在開善保,今俱廢。
射圃 在舊儒學西,社稷壇後,今廢。
學田 :明庠士江朝賓捐田租一十五石為學田,遞年收租價,年久幾失,李春芳等查復之。又郡守孫斷量重興寺田租一十石零一斗充學,遞年縣收租價。廩膳生員陳天柱助田租六石,遞年正貢收租祀文昌祠。學諭雷用龍助田租二石,遞年正貢收租祀「德教祠。」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租二十四石。
七斗五升
學倉 在尊經閣之右,亦居存留之糧,以供師生之廩食,以備朔望之香燭。
建寧縣儒學 在縣治南百步。正殿居右,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明倫堂居左。尊經閣在明倫堂後。儀門外為土地祠,左為教諭宅,右為訓導宅。啟聖祠在明倫堂東。名宦、鄉賢祠在啟聖祠旁。學門前建文昌閣,倚城臨溪。「先是縣學,宋天聖中知縣葛祐建於縣治西,嘉祐中知縣李山甫徙建今所。元明遞燬」 遞建。天啟五年,知縣王都始復舊基。
皇清康熙九年,通判柳文標、知縣陳于逵、教諭林正。
昇,各有修葺。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檀光熿、教諭林鉎重建戟門、櫺星門。
濉溪書院 在縣治西積善坊。
東山書院 在縣治東門外東山上。
社學 共二十一所,今廢。
射圃 舊在縣治北拱辰坊,後改在水南。學田 原額四十七畝四分。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民租二十二。」
石三斗知府張一魁捐置一十一石五斗。學倉 在書籍庫西,舊在啟聖祠東,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令何孟倫改建。
邵武府戶口考 府志
府總
實在人戶、三萬九千八百六十六戶
原額男子成丁六萬二千八百三丁,食鹽課併不成丁五萬七千七百五丁口。
新收男子成丁九千三十七丁,《食鹽課》併不成丁五千三百七十一丁口。
開除男子成丁八千五百八十五丁,食鹽課併不成丁六千九百七十六丁口。
實在男子成丁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五丁,因變亂逃亡,比照原額尚缺男子成丁一千五百四十八丁,每丁徵銀不等,計缺銀三百三十六兩三錢八分二毫零,實徵銀一萬二千五十兩二錢九分九釐七毫零。
食鹽課併不成丁五萬六千一百丁口,因變亂逃亡,比照原額尚缺食鹽課併不成丁一千六百五十丁口,每丁口徵銀不等,計缺銀二十六兩九錢四分四釐三毫二絲七忽五微零,實徵銀九百四十六兩六錢九分一毫九絲六忽三微八纖七沙九塵。共缺銀三百六十三兩三錢二分四釐五毫九絲二忽九微九纖三沙八塵。以上丁口,共徵銀一萬二千九百九十六兩九錢八分九釐八毫有奇。
邵武縣
人戶、二萬一百一十二戶
男子三萬二千三百七十丁,共徵銀五千三百六十九兩零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