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相傳初無泉源,雷裂其石,泉始迸出。宋方車詩:「夜良靜對維摩室,高摘星辰咫尺間。」 鄭樵詩:「西風洩洩片雲閑,一夜寒泉臥北山。倚杖巖頭秋獨望,稀疏煙壟是人間。」

蔡溪巖 在縣城外東六十里。宋陳易舊隱處,不下山五十餘年,蔡樞從陳易遊,因名「蔡溪巖。」 前有石如雙闕,曰「石門」 ,高三十餘丈,廣八十丈。石門之北,峭壁環立,有飛瀑數百丈直瀉而下,瀑盡處為龍潭。有普陀巖、羅漢洞、幻遊洞、象王峰、獅子峰、望賞臺。陳易結廬其間,有藏真塢、德雲軒、澄心堂、眠雲石諸勝。

何嶺 在舊縣西來蘇里,以何氏九仙名。宋陳讜大書「何嶺,縣令陳哲勒石。」 嶺有泉出石罅間,林正夫刻「仙泉井」 三大字以表之。蔡襄詩:「何嶺巍峨欲接天,回頭人與白雲連。桃花不點尋常路,從此依稀度九仙。」 明龔用卿詩:「尋真初入仙遊路,晴日春山興不違。山向窮時皆鳥道,路當險處有柴扉。雲邊喬木千章暗,澗」 底清泉百道飛。欲向神仙求祕術,滄洲久已著荷衣。

古重山 在縣城外東北二十里。上有古重巖,深廣各四丈,旁石室十餘所。

九仙山 在縣城外東北二十五里。林木森翠,石湧飛泉,色白味甘。舊傳何氏兄弟飲此輕舉。東有仙跡石。唐景雲間清源縣《僊水廟記》尚存。崑崙山 在縣城外東十五里,二峰相並,圓整秀拔,上有蟹井,旱則設壇場禱焉。宋王回子孫世居其麓。

寶幢山 在縣城外西十二里,有東西二峰相拱。一名金貂,一名「玉幢。」 宋劉克莊詩:「不見層巒與複巖,眼中彝曠似江南。煙收綠野連青嶂,樓瞰朱橋映碧潭。丞相無家暫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荒山數畝如堪買,更欲誅茅老一龕。」 明柯潛詩:「寶幢峰下煙霞古,老樹如龍欲飛舞。山氣薰成五色雲,泉聲散作千林雨。我」 愛溪山事事幽,錦袍醉踏東風遊。題詩凈掃巖頭石,把酒還登竹外樓。空門自與人間別,夜榻焚香臥清絕。明朝長嘯拂衣歸,閑卻溪山與風月。

鐘石山 在縣城外西南二十里。形如覆鐘。下有仙門洞,石門高廣丈餘,東畔有石刻云:古有樵夫遇一翁,山巾野服,問家居何處,答曰:「家居此山,今五百年。」 樵夫曰:「何不見公屋宇門戶?」 翁以手指石,石開為門,翁入門化為鶴飛去。鳴山 在縣城外南八里。山頂有風穴,中有蠣殼,天將雨則鳴,其聲殷殷若雷,過三日不「雨則旱。」 上有鳴峰巖,疊嶂懸崖,清泉白石,甚為幽勝。白石山 ,在縣城外南十里,孤標秀異,林木蔚然,白石成巖,下流清谿,即鄭良士隱處。

香山 ,在縣城外南十五里。昔有人登山聞異香,忽於地中得之,宛若乳香。

盤龍山 ,在縣城外南四十里。盤旋九支,泥石皆紫。下有赤湖、焦溪。

石鼓山 在縣城外東四十里。上有巨石如鼓,縣治之《水口山》也。

翹足山 在縣城外南五里,自留仙山分脈而來,又名「喬木山。」

羅山 ,在縣城外南五里。如鳳展翼。《傅氏世家》之唐妙應祖師指此山可居,傅遂居焉,後林氏同居於此。

留仙山 ,在城外東南五里。何仙兄弟嘗憩此,今石棋局猶存。

洪山 在縣城外東南十五里。洪崖險峻,常有紫氣盤繞,兼有絲竹之聲。今天陰夜晦,輒有火星出沒巖壑間,上下往來不定。

瓊山 ,在縣城外東二十里,上有石,瑩潔如玉,高數丈,廣十餘丈,可坐數百人。

塔斗山 ,在縣城外南四十五里。上有虞峰巖、觀海樓、萬壽塔。

錦屏山 在縣南四十里,形如屏幛楓亭市居迤延其下。市南陸氏有芙蓉園、活水亭,多題詠。三會溪 在縣城外西十五里。元郡人林萍齋篆有《三會閒行》詩:「風搖隴麥東西浪,春入郊原遠近花。閒趁溪流到村曲,斷垣喬木兩三家。溪上橫岡一道斜,成行鴛鷺落平沙。竹籬茅舍林中見,髣髴孤山處士家。」 大濟溪 在縣城外西十里。其源自九座飛丘合眾流東南行入三會溪。

安吉溪 :在縣城外東十五里。源出九座之龍湫,東南行四十里為碧溪,又五里為清光潭,又五里為龍擊溪。

昆溪 在縣城外東十五里。源出安吉溪,歷碧溪、清先潭,出仙水橋而南為西林溪,以入大溪。